站在观光玻璃栈道上放眼看去,险峻的花江坡、壮观的北盘江尽收眼底。视野收拢,别墅型的居民住房,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花椒林中,新建成的木栈道、玻璃栈道依山就势,好一派山地旅游风光!

站在玻璃栈道上北盘江大峡谷风貌一览无遗 黔西南日报记者 邓伯祥 摄
贞丰县北盘江镇银洞湾村主任胡超翔用手指了指远处的北盘江大峡谷,回头笑着对一位游客说:“银洞湾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顶坛模式’已经转型升级。”

顶坛花椒
9月初,正值花椒的采收期,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椒香四溢,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一路看到的,是椒农笑靥如花的脸庞;一路听到的,是地方干部讲述农旅融合,“顶坛模式”新发展的传奇故事!
一棵树与“顶坛模式”

花椒遍坡 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 毛如远 摄
贞丰县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流域花江河段,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耕地零星破碎,水源奇缺,乱石丛生,95%的面积为石旮旯。当地群众广种薄收,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大米,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曾是顶坛片区北盘江南岸流传的苍凉歌谣。专家学者考察后曾认为这里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
顶坛种植花椒,是从查耳岩村大石板组袁家伦家的一棵野生花椒树开始的。
1988年,袁家伦家有一棵花椒树摘得79斤花椒,当时正好有一家亲戚在黄果树景区开餐馆需要买点花椒作佐料,给他一块五角钱一斤并让他给送去,这下一棵花椒树就收入118.5元钱,相当于当时国家干部3个月的工资呢!就这样,回家后他就拿这些花椒籽全部用来育苗,第二年就育出200多株花椒苗栽在自家的石旮旯地里。
从1992年开始, 顶坛片区银洞湾、查尔岩等村群众,开始在石旮旯里种花椒。“石头缝里种其他作物不合适,耐旱的花椒恰好长得活。石头可以吸热,白天吸收阳光后晚上又放热,种出的花椒椒油多,味道特别香、特别麻。”
顶坛群众发展“石头上的花椒产业”,采取生物措施恢复生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创造了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顶坛模式”。顶坛实现了三个转变:农民生活由贫而富;生态环境由劣而优;农业效益由低而高。
1999年10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顶坛花椒基地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创造出很好的经济、生态效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