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原饮治疗小儿发热,儿童退烧三豆饮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13:32:57

论达原饮所治当属“阳明中风”

王明炯,薛丽君

吴又可先生之达原饮乃吴先生一生学术之精华,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疗效斐然,而对于达原饮的“邪伏膜原”一说,历史上争议颇多。 膜原首见于《素问· 疟论》: “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联膜原” 。 “膜原”是人体内 半表半里的组织结构,其处于阴阳之间。 湿温病“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1] 俞根初言: “膜原向 外,通于肌表腠理; 向 内 临近胃腑”。 邪伏膜原证的病因: 是外感湿温之邪,附着在膜原之处。” [2] 笔者认为对于中医的很多概念,与其纠 结实质,不如探讨其症状转归,基于这一观点笔者仔细查阅达原饮之主症,发觉其与《伤寒论》阳明中风之证颇多相似,对于阳明中风张仲景没有处方,而仲景之后 1 600 年,吴又可先生创立的达原饮给予仲景《伤寒论》极佳的补充。 “阳明中风”实为阳明湿热之特殊证候,而达原饮为治疗阳明湿热证之代表处方。

1 “阳明中风”涉及三阳经病变且挟湿

阳明中风在《伤寒论》中有两条,原文第 189 条云: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原文第 231 条曰: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 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 外不解,病过十日 ,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 仔细研究阳明中风的症状就会发现,阳明中风涉及到三阳经病变,涉及太阳的症状有: 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涉及阳明的症状有: 腹满微喘,腹都满,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 悉黄,小便难。 涉及少阳的症状有: 口苦,咽干,胁下及心痛,耳前后肿。 对于阳明中风一证,张仲景没有处方,因为此症状非常复杂,不但涉及到三阳病变还涉及到湿邪为患。 《伤寒论· 伤寒例》中仲景涉及湿邪的条文如下: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一云中湿) 。 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 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 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的主要症状总结如下: 小便不利、一身尽疼、发热恶寒( 欲得被,覆向火) ,身色如似熏黄、但头汗出,背强、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 干( 口 燥烦) 。相互参见“湿”病和“阳明中风”的主要症状特点就能发现,阳明中风挟湿无疑。 可为何仲景对于“阳明中风”没有处方?这和仲景对于湿证的治疗大法密切相关。 对于湿证初期仲景的治疗方法是微汗法,因为湿证初期有太阳表证,所以可以用微汗法。 而对于“湿邪”入阳明早期,张仲景是没有处方的,仲景只是强调了不能下之过早,正如此条: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 有热,胸中 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对于这样的患者,仲景等待阳明之湿全部化热、化瘀之后再行处方,此思想的代表方证就是茵陈蒿汤。原文第 236 条言: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 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 可见原文 236 条实为“湿家,其人但头汗出的……” 症状转化之后的后手方,因为仲景已经明确提出: “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之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病是一定要化热的,所以仲景对于阳明湿证的早期没有出方而是选择了等待。

总之,“阳明中风”一证是涉及三阳经并且挟湿的复杂病变,既不可汗( 没有典型的湿家身体疼烦的表现) 、又不可下( 下之则哕) ,还不可以利小便( 疾病已经进入阳明,不可利小便,利小便会加重阳明之热) 。 仲景感觉治疗颇为棘手,没有处方,只是谆谆告诫: 不可下之。

2 “达原饮”所治当属“阳明中风”

面对《伤寒论》留下来的临床难题,吴又可先生建了达原饮,完满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瘟疫论》云: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 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 ,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 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 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 。 此条说明吴又可先生对于达原饮主症的治法与张仲景同。 且从吴又可先生对于达原饮的加减看出达原饮所治在三阳经无疑。 如下文所述,《瘟疫论》 云: “凡疫邪游溢诸经,当 随经引 用,以助升泄,如胁痛、 耳聋、 寒热、 呕而口 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 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 如目 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温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 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 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饮三阳加法。 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饮。

相互参见阳明中风和达原饮的条文可以看出,达原饮是对于《伤寒论》阳明中风一证条文所缺方剂的重要补充,理由如下: 达原饮所治疗疾病症状和阳明中风一样都涉及到太阳、阳明、少阳; 阳明中风的症状达原饮证几乎全部俱备,如“口苦,胁痛,鼻干,发热恶寒,潮热( 昼夜发热,日 晡益甚) 。达原饮与阳明中风转归相同。 对于阳明中风一证,张仲景没有出方,而是选择了等待,并且明确提示: 不可下之太早。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明湿热证是一定会化热的。 而达原饮的转归同为阳明,吴又可先生说: “温疫舌上白 苔者,邪在膜原也。 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所以达原饮加大黄变成了三消饮,变成了“治疫之全剂。” 达原饮方中主药表达的治法与阳明病治法同。 从阳明病的治法上看,阳明病可以用下法和汗法( 必须主证相合与时机成熟才可以使用) 的,如《伤寒论》原文第 240 条所示。 吴又可先生认为达原饮的三位主药而从药性上分析如下———《神农本草经》认为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唐本草》云槟榔: “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 对于草果经典中没有记载,李杲云: “草果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 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 果积。 兼辟瘴解瘟。”三药共用能达到解表化湿和中之疗效,颇合阳明中风证。 吴又可先生理解这三味药物: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 浓朴破戾气所结; 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 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

3 小结

张仲景由于时代( 草果、槟榔在他的时代没有出现) 和地域( 河南地处北方气候干燥) 的局限,对于”阳明中风”一证没有找到良好的治疗处方,所以他选择了等待,等待阳明之湿全部化热之后,“一下了之”,等待着后人来给予完美的补充。 1 600 年后他的等待终于得来了呼应,对于“三阳病”已经涉及到温病的这一观点,吴又可之前已经有医家提到,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3] 中 云: “伤寒、 温疫,三阳证中,往往多带阳明者,以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 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 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故兼阳明证者独多,邪在三阳,法宜速逐,迟则胃烂发斑。”缪希雍先生的论述早于吴又可 29 年,实乃温病学之先声。 而吴又可先生面对说不清,道不明的阳明湿热证,不得不引用了《黄帝内经》病理概念———邪伏膜原。 实乃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理论的重大创新,如此创新才是中医真正值得称道的创新,因为他的理论是在经典中孕育而生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思出有源”,也必定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