鹩哥公母对照图,鹩哥公母图片全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6 14:45:40

鹩哥(学名:Gracula religiosa)体形较大,全身大致为黑色具紫蓝色和铜绿色金属光泽。特征为头侧具桔黄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善鸣,叫声响亮清晰,能模仿和发出多种有旋律的音调。多成对活动,有时结群。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常与八哥、椋鸟等合群在果树上觅食。尤常见于林缘及林间小面积的开阔地上,嗜吃野果,兼吃昆虫。繁殖期为3到8月,一年繁殖1~3次。每巢产卵2~3枚,孵卵以雌鸟为主,雄鸟有明显护巢现象。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中国(接近灭绝)。

外形特征

鹩哥

鹩哥公母对照图,鹩哥公母图片全集(1)

鹩哥

鹩哥通体黑色,头和颈具紫黑色金属光泽。眼先和头侧被以绒黑色短羽,头顶中央羽毛硬密而卷曲,雄性成鸟嘴须发达;额至头顶辉黑色,头侧被以绒黑色短羽;头后有两片桔黄色肉垂;眼下后方部分裸露;上体的后颈、肩和两翅内侧覆羽均为辉紫铜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呈金属绿色;飞羽黑色,第2—7枚初级飞羽内翈横贯白斑,飞翔时更为明显;尾羽黑色,沾辉绿色。颏、喉至前颈紫黑色;前胸铜绿色;腹部蓝紫铜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羽端具狭窄白色羽缘。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幼鸟上体褐黑色;头后肉垂缺如;头部裸露部分不如成鸟显著。两胁和腹部具狭窄白色羽缘。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虹膜暗褐,外圈白色;嘴峰桔红色;跗蹠柠檬黄色;肉垂及裸露脸部黄或深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65-258g,♀168-233g;体长♂255-304mm,♀234-295mm;嘴峰♂23-24mm,♀23-28mm;翅♂155-173mm,♀153-172mm;尾♂64-92mm,♀65-86mm;跗蹠♂30-39mm,♀31-38mm。(注:♂雄性;♀雌性)[1]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和混交林中,尤以林缘疏林地区较常见,也见于耕地、旷野和村寨附近的小块树林中。

生活习性

鹩哥公母对照图,鹩哥公母图片全集(2)

鹩哥常聚3-5只的小群活动,冬季则多集成10-20只的大群。社会性行为极强,若其群中的一只鸣叫,其他鸟则长时间地在附近徘徊鸣叫。鸣声清脆、响亮而婉转多变,繁殖期间更善鸣叫,常常彼此互相呼应。多变,而且能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甚至学会简单的人类语言。

主要以蝗虫、蚱蜢、白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无花果、榕果等植物果实和种子。嗜吃野果。果树上的果实成熟期间,尤其是无花果或类似多果肉的果实成熟季节,常和其他嗜吃果实的鸟类大群光临。也兼吃昆虫,如蚱蜢、白蚁等。[1]

分布范围

鹩哥分布图分布于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区域灭绝:孟加拉国。引进:香港,澳门,波多黎各。

繁殖方式

鹩哥繁殖期4-6月。营巢于乔木上,常成对或2-3对在同一树上或邻近树上繁殖。巢位多选择在死树或腐朽树木上的天然树洞中,常常利用旧巢,也能用嘴将小的洞口扩大和清理出洞内的木质。巢内有时垫有枯草叶、羽毛和蛇皮,有时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3枚。多为3枚。卵蓝绿色,有时被有深栗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3-38mm×24-26mm,平均36.5mm×25.5mm。

鹩哥公母对照图,鹩哥公母图片全集(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