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
早在《尔雅》的“释木”篇中就记载说槐有数种。周朝时兴在朝廷中种植槐树,并把槐树比喻为国家的栋梁。从周朝就有“槐立三公”,到汉朝更有“槐市易书”,那都成为千古佳谈。《周礼·秋官•朝士》说:“面三槐,三公位焉”。
国槐开繁纷的黄白色小花,开放时节为花香渐少的盛夏,始自农历的五月。在阳历的7月、8月间。它只有淡雅的香气,但站在树下,凑近了细细品来,那更应当是一种诱人的药香。
国槐的花期长达七八十天,树枝顶端的花序上,往往是底下已结了细细的荚,上面却仍开着淡黄的花,开到秋日十分正常。
不可混淆国槐、刺槐
国槐别称金药树,我们不妨称它为药槐。它最初只称为“槐”,或称槐树。国槐可是我国原产的一种树木。
唐朝诗人李涛有诗句:“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诗中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秋天的槐花才落下。这正说明了国槐的花期很长,也比较晚,正常情况下到了秋天还在开花。
刺槐之得名是因为它的枝上有刺,植物学上叫托叶刺,长在小枝条上。刺槐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洋槐,从它的这个名字上,可以看得出它不是我国的本产,而应当是个“老外”。刺槐的原产地为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但被引种到世界各地。
有资料显示,刺槐于我国清代的1877~1878年由日本引入,最初的引入地是山东省青岛地区,而后遍植全国。
刺槐一般为春末夏初开花,花呈白色,具有很浓郁的清香气。因为刺槐花含有很高的糖分,所以是一种宝贵的蜜源植物,蜜质优良。刺槐花开了,许多人采来食用,尤在当今,刺槐花更是成为一种野蔬、一种美味。
相反,开花很晚的国槐,人们只是采它入药用,它的味道要苦得多,所以恐怕没人会采摘了它来食用。这样描述,两种槐花也就很容易地分辨开来了。
国槐是一种金药树
有一句古话说:门前一棵槐,不争自己来。
国槐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财源树。它的财源来自哪里?这决非专指它在成材后的价值,而主要是说它年年可出产供药用的槐米,无须付出管理之力,到时候自可采来卖钱。
国槐的金药树之称,正是因为槐树的槐角(槐实)、槐花(花蕾与花朵)、槐枝均可入药用。它也因药用而可年年产生出一定的经济价值。
槐的花蕾除作药用还可作黄色染料。令人惊奇的是,国槐的叶子过去也曾被采食过,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句:“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古代民间常采摘槐树的嫩叶嫩芽,炒熟后用冷水浸泡,除去涩味,再加以调味品姜、葱、醋等作凉菜食用。
《本草纲目》中则记载有槐叶的治病之用:将槐叶蒸熟晒干研末,水煎代茶饮,可用于肠风痔疮,并认为久服明目。
既称金药树,以槐花、槐角药用最普遍。连槐枝都是治痔良药,并治湿痒、疮痈。槐枝入药,以嫩枝为佳。槐角、槐花、槐枝均可清热凉血解毒而用于治痔,是它们药效上的共同点。
在中唐时期刘禹锡所辑《传信方》中,活灵活现地记录了一则用槐枝外洗治痔疮速愈的案例:
“硖州王及素有痔疮,充西川安抚使判官,乘骡入骆谷,其痔大作,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邮使用槐枝浓煎汤,先洗其痔,更以艾灸,至三五次,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大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泻后痔消,登骡而驰也。”
患有痔疮的王及郎中在上任途中乘骡马奔驰,使原有的痔疮更加严重,患处肿大发热,到达驿站直接起不了床了。
多亏懂医识药的邮差,就地取材,采折了大量槐枝,浓煎药汤为其熏洗,并配合艾灸。在治疗了三五次后,突然泻下血液污秽,而后痔肿迅速消减,竟然不影响再骑骡马,奔驰赶路赴任去了。
中医认为, 痔疮是由于体内有热,上不达下达而成的(中医认为体内有邪就要排邪,上边排不出来,就要从下边排,痔疮就是从下边显症的)。
中医治病理论,热着寒之,寒者热之。国槐角性寒,归大肠经。
用国槐角治痔疮,首先要用国槐角适量,放入锅或铁盆子里在火上煮开,并煮至水变色,这时可以把盆子拿下来,把水倒入一个容器中,趁热坐于容器上,用水蒸气先熏患处,待水不烫后,清洗患处,一日数次,过几天就好了,效果显著。
如果长期便秘的人,每日用槐角一两枚泡水喝,也可保证大便通畅,胜过很多泻药。大便一畅,痔疮、肛裂的痛楚也可以自然消弭,是一味去脂排毒保健妙品。
槐树枝,质脆易折,入鼻有一股清苦之味。苦能燥湿,也是一味外治风湿、湿疹的好药。在没有槐角的日子,槐树枝煎水洗脱肛痔疮也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