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石虎 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性 味:味辛、苦,性热。归 经: 归肝、脾、胃、肾经。功 能: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
炮制方法
1、吴茱萸:除去杂质。
2、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主 治
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相关配伍
1、《伤寒论》吴茱萸汤: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沬,苔白脉迟等。
2、《医方简义》导气汤: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鸡鸣散: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痛,或上冲入腹。
用法用量
2~5g。外用适量。
禁 忌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作脐疗,可治寒性吐泻、痢疾、消化不良等症;贴敷涌泉,可治小儿流涎、痄腮、婴儿喘鸣、妇人胎动不安及目鼻咽喉唇口诸病;用以熨、洗,可治腹中癥块、痔疮出血、白带、阴下湿痒等疾;伍川椒作蜜丸,纳入阴中,可治子宫寒冷不孕;煎酒含漱可治牙齿疼痛;局部涂敷,可治痈疽发背、黄水疮等。
我在外治临床中体会到,吴茱萸的散寒止痛和引热(火)下行的作用较为突出,兹分别举例如下。
- 散寒止痛:
如治张某,女,32岁。
产后不慎吹风,致前额冷痛2年,得温则舒,虽盛夏亦欲用布带包裹,证属寒凝头痛,予吴茱萸15g煎汤熏洗,1日2次,连洗1周即愈。
又如白某,女,35岁。
8年前结扎术后吃冷粥,致腹部冷痛,至今不愈,有时肠鸣便溏,夜间自觉腹部似有冰块覆盖感,此乃寒中肠腑,予以温中散寒,用吴茱萸、白胡椒各等分为末,酒调敷脐,再以热水袋温熨半小时,每日换药1次,1周后冷痛减,半月痊愈。
又如章某,男,45岁。常涉水捕鱼,致下肢冷痛,有时肿胀,屈伸不利,曾服祛寒逐湿汤剂疗效不显,限于经济条件中断治疗,询找外治方法,嘱用吴茱萸研末,黄酒拌炒,布包趁热熨患处,冷则再炒再熨,治后冷痛逐渐减轻,连续半月竟愈。局部受寒疼痛,用辛温散寒药外治,可使药直达病所,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 引热下行:
如治戚某,男,26岁。鼻衄反复发作月余,鼻干咽燥,口渴欲饮,脉滑数,苔薄黄,证属肺胃炽热,灼伤阳络,予生吴茱萸50g,研末,分5次醋调敷涌泉穴,药尽即愈,半年余未发。
又如束某,女,36岁。口疮反复发作10余年,辛劳则发,口干内热,大便燥结,证属胃火上炎,予生吴茱萸研末,酒调糊,敷足心,日换1次,3天即愈,复发再用仍有效。
又如陈某,男,46岁。有高血压病史,近因情志怫郁,头晕头痛,面赤口苦,夜寐不宁,脉弦,苔薄舌红,血压24/13.3kPa,证属肝阳上亢。予吴茱萸、生附子各等份,研末,用醋调糊敷足心,3天后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血压17.33/10.66kPa。
《本草纲目》载:“吴萸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其治鼻衄、口疮、高血压病等患,亦异病同治法也。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5年第36卷第3期,作者/吴震西。
传统医学中过去曾存在“大方医”看不起“下甲人”的现象,现在的内科临床医师重内治法而轻外治法,常常对一些外治法的使用不曾留神,为什么?想当然,西药看不好,中药内服也无效,用外治法有效吗?切不可妄下结论,当你实践了,你就会改变这个看法。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上说的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留心外治法的学习和运用是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几个使用吴茱萸外用治大病的例子。
- 案1 药毒致呕——巧用吴茱萸降逆气
话说当年我在读硕的时候,跟着我临床导师学习。病房有一患者反复呕吐2天,各种止呕西药均用尽,患者症状毫无减轻,滴水不进,故请导师会诊。
患者俯身于床沿,频频干呕,每次呕完,仰靠,有气脱之感。导师简要问了病情,随后翻阅了病历,判定系喹诺酮类药物的反应(已停),导师说“这患者西药无效可用中药”,其他医生瞪大了眼睛说,患者呕的滴水不入,中药能喝下去吗,不是在说笑吧?诸位可能会有同样的看法,以为老教授在说梦语吧?导师说“谁要给口服中药,难道除口服治疗的办法外,中医就没其他的方法?”拿起笔开了一张处方,吴茱萸30g研末,醋调外敷两侧涌泉穴。
当时我很好奇,心想这药外敷真的能止呕?当天下午我再去看那患者,没想到真的止呕了!
- 案2 热病后期内外兼治开胃气
有一个患者80岁了,家属代述病情,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30余天,一开始高热,用了大量的抗生素,高热控制了,但每天仍旧发热,一直波动在37.8〜38.5℃之间,咳嗽痰少,时时干呕,水谷均不入。医生告诉家属,患者年老了,抵抗力低下了,所以用药效果不好。这样说家属就失望了,把老太太接回了家。
患者回家的当天,邻居推荐请我的导师来看看。到了患者家,诊视患者仰靠在床,咳嗽无力,痰少质黏,时时干呕,饮水则吐,舌光红无苔,脉细弱而数。看完患者,导师出了一方,乃益胃汤加西洋参,另一方乃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汤剂水煎,去头煎,以二煎汁少量喂入患者口中,频频含咽,不限次数!为什么去头煎?重病胃气衰败的人,常常“虚不受药”,去头煎,薄其味,取其气,使胃气虚不拒药也。
2天后,患者家属来院请导师复方,说:用药的当天患者呕即止了,第二天思食了。
导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于是在病历上写到,效不更方,前方继进!告诉家属,该方第一煎即服之,外用药停用。嘱以米粥调养胃气,不可进肥腻之品。
越5日,患者家属告曰热退,精神好转,咳嗽止,纳食增加,遂以参苓白术散合益胃汤收功。
- 案3 外邪犯胃——温中降逆止呕吐
这个患者是我的小外甥女,今年10月,受寒后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呕吐,典型的胃肠型感冒,到当地的县医院治疗,两三天热退,咳减,就是呕吐不止!
内科进行了会诊,有的医师认为有脑炎的可能性,于是就查CT、脑脊液,结果是阴性;也有的认为是肝病,甲肝、乙肝、丙肝、肝功能就查了一大堆,什么也没发现;有的说是胃病,排空有问题,于是做胃镜,可以这么说吧,该查的都查了,就是没结果,当然住院10多天,花了很多钱,但呕就是止不了!
这时候她的父母急了,才想起远在两千里之外的舅舅,晚上9点打来电话,我就问了问发病的情况、主要的症状、演变的过程以及一些检查报告,详细了解了小外甥女的病情,最后我断定我这小外甥女没什么大病,就是外感寒邪,不仅侵表了,而且直中了胃腑,用中药一定会有效。
我的姐姐就说你开个方,记下来到药店去拿就行了,行吗?我想了想,就告诉她一个简单的办法:去药店买点吴茱萸研碎吧,用醋调敷在孩子脚底前1/3与后2/3交界的地方。她照做了。
次日凌晨,我被电话声吵醒,没想到是家姐打来的,告诉我小孩一觉醒来,吵着肚子饿,要吃东西,问我给她吃什么好!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吃什么最好,米粥呀,以养胃气来复。
接下来我那在中医院工作的同学给她开了3剂参苓白术散加紫苏梗、藿香梗调理,很快便好了。
这次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莫因技小而不为”,有时候小办法真的能解决大问题!
其他的如五倍子外敷神阙止汗、苍耳子虫麻油浸拔脓、六神丸治心衰等等小方法,在临床上确实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希望大家在阅读书籍时留心记忆,并在临床上运用。请记住,合理地、适当地使用外治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
- 本文摘自《步入中医之门1——道少斋中医讲稿》,人民军医出版社。作者/毛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