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科学城的目标不可谓不远大。到2025年,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基本建成,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突破,最好能得到命名。到2035年,东湖科学城核心功能全面实现,支撑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进入领先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时,武汉东湖科学城将成为科学特征凸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相比于硅谷这样的世界级科学中心,武汉东湖科学城的起步算是比较晚的,需要加快追赶进度。
当前,武汉的一般制造业并不多,大部分已经转移到了周边市县,没有太多淘汰落后产业的经济压力与人口压力。因此,武汉作为一个头部城市,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自身不够强大,而在于如何快速将自己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进而带动武汉城市圈和整个湖北省的发展。
对于湖北省来说,要加大对武汉东湖科学城的支持力度,提升武汉各大高校和各大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为科技迅速投入市场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与交易环境,让科技在市场的刺激之下,进一步自我爆发,从而促进生产力变革与产业变革。
我曾经说过,华中科技大学成就了光谷,没有华中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光谷今天的辉煌。去年10月,赛迪顾问发布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1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东湖高新区也就是光谷位居第五,仅次于中关村科技园、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位列中西部地区第一名。而在2019年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武汉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深圳和上海张江。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中关村和张江。
回过头来看看其他地区的院士情况。今年成都有3名院士当选,至此,成都两院院士达到了33位。值得一提的是,绵阳这次也有3名院士当选,目前有两院院士30名,接近四川省65名两院院士的半数。
南京地区新当选1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新增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名。目前,南京地区共有两院院士9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2人,工程院院士45位,比武汉多了16人,由此可见南京的科技实力。
在科教领域,南京与武汉互为瑜亮。不过,我个人认为,南京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更强一些,而武汉在科技转化方面的能力明显领先于南京,这从由华中科技大学孵化出来的光谷在全国的地位就可以得出结论。
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南京、西安为中国科技领域的七剑客,而武汉的排位非常靠前,远非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可比。我相信,在高科技的驱动之下,武汉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真正成为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2021年11月21日于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