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涡是什么?
为什么要开展观测试验?
小据为你解答。
7月1日2时许,来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15组观测数据在夜色中卡着点,飞驰至数据库中。
在研究人员眼中,从此刻开始,这些采集自川西高原至四川盆地一带、从海拔346米直至3493米的数据,就是一张精心布设的大网,它们将在接下来的20天中,以每天4次的频率,撒向那个他们已经连续追踪了12年的猎物——西南涡。2022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简称“西南涡试验”)就此拉开帷幕。
西南涡是什么?研究人员为什么要如此锲而不舍地追踪它?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它与暴雨天气有很高的关联度——它不仅是夏半年(常指4—9月)造成西南地区重大降水过程的主要系统,其发展和东移也常给下游广大地区带来强降水。在气象预报员眼中,这个十分重要的天气系统较难把握,因为它不仅个头小,而且多生发于川西高原,这里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加密设置气象站点难度较大,观测资料的时空分辨率难以满足精密监测需求,也难以对西南涡的形成、维持、发展和影响进行深入系统分析。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简称“高原所”)自2010年以来连续12年开展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每年“试验季”源源不断传回的数据在区域暴雨天气预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年积累的高分辨率观测资料也加深了科研人员对西南涡演变及其对我国天气系统影响的认识。
“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对于进一步‘捕捉’西南涡产生了新的想法。”高原所所长蒋兴文介绍,如果在西南涡发生的关键区,将这张网进一步织大、网眼进一步缩小,让撒网的频率再提高一些,是否就能撬动一种可能:阐明青藏高原东坡陡峭大地形背景下中小尺度地形多尺度动力和热力变化及其强迫西南涡发生发展机理?由此,还能多大程度提高西南涡预报能力?
基于此,2022西南涡试验在“撒网”和“收网”的设计中,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升级,从试验到应用都有了更多可能——
此次为获取西南涡活动过程中小尺度大气环境信息和云的宏微观信息,探空观测由12小时一次加密到6小时一次,空间密度由250公里左右提升到平均80公里,在高原东坡山地边界层观测试验中实现局部10公里左右的小尺度大气边界层观测,同时也会有边界层流场观测、山地立体气象观测、卫星和雷达加密观测加入进来。
另一方面,试验资料会实时进入预报平台和西南区域数值预报业务平台,实时运用于天气预报业务中。“西南涡的影响区域不局限于四川,它对多个省份都会产生影响。今年试验参加单位可以使用全部试验资料,为当地气象预报提供支撑。”蒋兴文说。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8月,西南涡加密观测第二阶段科学试验还将择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