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蝮是一种响尾蛇亚科有颊窝的蝰蛇。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河盆地北至哥斯达黎加的森林和灌丛地。在正常情况下,巨蝮的4个亚种长1.8公尺(6呎),但也可能长达3公尺(10呎)。巨蝮却是带有致命毒液的危险动物。
眼睛和鼻孔下方的凹洞用来「闻」猎物(大多是啮齿动物)。巨蝮从猎物头部开始吞食,但对较大或较危险的猎物是先咬住然后将之放走。在攻击中,它们的眼睛和颊窝由褶皮保护妥当。
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长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杂有黑斑。头背具对称的大鳞片,眼前有颊窝,体背有两纵行圆斑。
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
泰国眼镜蛇,又名暹罗眼镜蛇或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是分布在东南亚的一种射毒眼镜蛇。它们并不会射出毒素,而是喷洒毒素到敌人身上,若毒素射进眼睛,就会产生剧毒或失明。
泰国眼镜蛇是中等大小及较为厚身的眼镜蛇。它们呈灰色、褐色及黑色,有白色的斑点或斑纹。这些斑点或斑纹可以覆盖达整个身体,令人看似整条呈白色。它们长0.9-1.2米,有些甚至长达1.6米。
泰国眼镜蛇分布在东南亚,包括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及缅甸。
泰国眼镜蛇主要吃啮齿目、鸟类及细小的爬行动物,如蛇及蜥蜴。
高原蝮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雪山蝮、麻蛇。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一般生活于高山高原草原地区以及多出没于有乱石堆处。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4321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主要在青海长江上游、四川。
小型毒蛇,全长雄性约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颈部至尾部有米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斑块,头背部有深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腹面呈土红色,密布黑色斑点。
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囓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高原蝮分布范围较狭窄,且在高寒地区,食物来源较少,繁殖力较低,种群数量不如其他蝮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