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1可以看到1950—1989年的价格变化是和缓有序的,整体变化不大,30年中,原木价格上涨6倍,板方材也是6倍左右,小料的价格上涨4—5倍,根料上涨幅度较大,即10倍,主要是中药材及根雕的需求量增加。
原木、板方材进入上世纪70—80年代,除了本地农村盖房、制作家具外,主要外调出岛供外贸公司加工仿古家具。
2
1990—1999年
这一时期由于外贸出口创汇的压力增加,国外市场对中国古旧明清家具及仿古家具、来样加工的各式硬木家具的需求量增加。
这一时期也是走私出口古旧硬木家具、柴木家具的高峰期,广东江门、中山、台山等地用海南黄花黎制作仿明式或清式家具,也用其制作中西合璧的家具或纯法式家具。
另外,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古董市场开始初现繁荣,新仿制的明清家具也开始大量进入专业市场,材料主要以紫檀、卢氏黑黄檀、红酸枝、白酸枝、花梨等木材为主。
而多数人认为黄花黎已灭绝,故黄花黎原材料在国内市场上的销量并不明显,价格变化起伏不大,但比第一阶段的价格高出不少。
从表2看,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黄花黎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1993—1996年平均价格比较平衡,除了金融紧缩政策的影响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于老挝、越南的所谓“越南黄花梨”大量从海上和广西东兴、钦州等地进入广西、海南、广东。
其木材规格大、板面宽,且价格低廉,单价每斤约3—6元,极大地压缩了海南黄花黎的市场空间。
而从1997年开始,福建及北方地区对海南黄花黎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价格开始以较大幅度上升。这一时期,北方地区还没有使用进口的“越南黄花梨”,福建等地已开始批量使用。
这一时期,已开始采伐房前屋后的人工林或野生林,新伐材中人工林的比重约占60%,除掉树皮与边材后直接进入市场。这也是市场需求开始旺盛的指标之一,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是比较少有的。
另外,根料价格的上涨,是药材市场与工艺雕刻市场争夺原料的结果;小料,一部分用于家具,一部分用于工艺品,故价格也急剧上扬。
3
2000—2003年
这一时期是黄花黎原材料交易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