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村导游郭小涛
我家棉被多高中与大学时代,每次升学总会被我妈骂:“你怎么又是光人回家,开学带去学校的棉被呢!”
我家有许多棉被,这是我每每丢弃我在学校睡觉的家伙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曾问过我妈:“为什么搞这么多棉被放家里。”
我妈给我的答案:
1、家里种了棉花
2、弹棉花的就在隔壁
3、最重要的是便宜
4、顺便给我把结婚时候要用的也做了
棉被习俗我的家乡,结婚时,有送棉被的习俗。
当然,在许多地方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习俗,不过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少有人还会定制六斤重的棉花被了。棉花被盖在身上比较沉,不利于呼吸,所以会影响睡眠质量。如今,新房内一般都会装上空调,北方也都有了暖气,所以轻盈又暖和的蚕丝被和羽绒被成为现代新人的首选。
两个人共结连理,开始新的生活,所以结婚的时候一切都是要新的,从新房,到新家具、新电器,自然也少不了新被子。结婚被子是结婚时不可缺少的,床上的大红色被子不仅能为新房增添喜庆热闹的氛围,也蕴含着对新人的祝福,因为一被子就等于一辈子。所以优质舒适的被子尤为重要,不仅是我们今后优质睡眠的保证,也是我们对新生活憧憬的良好开始。
被子的图案
老底子的被子都是定做的,女方家人拿着棉花去弹棉花被芯。棉花被芯外面会缝制在红红绿绿的被套里,被面图案大多是生动飞舞的凤凰。凤凰是古时的神鸟,寓意吉祥。周围是一些大朵的牡丹花,寓意大富大贵。
旧时的被套图案和花色,都是人手工用不同颜色的线,一针针缝制出来的,显得非常精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不过现在会用那样被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会觉得土气,所以父母一般会在家纺专卖店里帮儿女选购。专卖店里被面的图案和花色相比旧时更加花俏,一般是成片的玫瑰花朵。
被子的数量
旧时女方出嫁,被子是非常重要的嫁妆,而被子的数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女方的家境情况。传统观念里,嫁妆的多少,会影响到女儿日后在夫家的地位。娘家人怕嫁妆少了会被婆家看不起,一般会帮女儿准备个二三十条的被子。事实上,新人用不了那么多被子,很多都压箱底了。
如今,很多地方都没有这种风俗了。现代人讲究精致、实用,所以一般准备个6到8床被子,一年四季够盖就好。不过有些人会比较讲究风俗,照旧准备得比较多,但一般而言,都是双数,寓意是成双成对,长长久久。
被子的重量
以前的被子大多数是用棉花做的,所以家里如果生了女儿,就会提早种棉花,然后挑选最优质的白棉花,拿到当地做工最好的地方做成棉花被。棉花被的重量在四到六斤左右,比较厚重,冬天盖特别暖和,同时还有四平八稳、六六大顺的好口彩。
最有趣的是选择弹棉被和铺床人的习俗:选择制被人
做被子的人选择有一定的讲究。制被人员必定是儿女双全双才,有福气,人缘好,心地善良之人。
选择铺床人
被褥嫁妆和传统婚俗里的“铺床”环节,是密不可分的。从唐代就有这一习俗,即迎亲之前,男方到女方家里“催妆”(催嫁妆),同时,女方要到男方家布置新房,称作“铺床”,床帐要择宅之西南方向。铺床之人要选多子的成双夫妻去铺,同时被子上要放一些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床上还会放对压床娃娃,让童男童女在床上多滚几下,希望多子多孙。
古时候是女方制备新被褥无疑,被子也是嫁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今我们从各地的习俗来看,娘家做被褥的习惯已被打破。普遍现象来讲,现代人并不会计较到底由哪一方添置被褥,常常双方各添置一些,或是事先协调好。
我家隔壁就有一户人家是弹棉花的,儿时记忆中他总是满身的白花,戴着口罩,拿着木槌在那里,“Duang Duang Duang.......”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时至今日仍有操此行业者;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另有同名电影歌曲。
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温州地区始于何时待考。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
弹棉,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弓来弹,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这一步。如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
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以万计的现代温州人为了创业,远离故乡,外出闯荡,他们整年奔波在全国城乡,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国,为"温州模式"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经弹棉郎为代表的温州人走四方创业精神的传承。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在外行人的眼里,弹棉花是个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些工具也挺有特色。有一把专门的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来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我们所听到的弹棉花的标志性声响就是由它们发出来的。这就是弹棉花最基本的工具,整理棉花都要靠这个"弓"。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弹棉花工匠们对自己的手艺的一种诠释,也是人们对他们的劳动最为形象的比喻。蒋老汉不善言辞,但干起活来却也一点不马虎。弹棉花不仅是费力也是个精细活,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而"上线"则是细致的工作,要蒋老汉和妻子一起才能完成,摆上一个小小的花样,一条棉被就初具雏形了。
最后再经过多次的压、磨,一整套工序下来,一条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艺人的手中完成了。从弹、拼到拉线、磨平,看着简单,做起来却也挺费时间,蒋老汉这么熟练的手艺,这一天也就不过能弹上一、两条。
从上世纪末起,弹棉花这个老手艺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家里盖的,已经不仅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各种各样腈纶被、九孔被,对于这些方便简单又暖和的玩意儿,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的。同时弹棉花的手艺也慢慢的被机械化操作所代替,这里便是一个机械化工厂,生产效率是手艺人的几十倍。
弹棉花是很古老的工艺了,即使是现代生活我们也离不开它。因为,即便是年头久远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经重新弹制,又洁白柔软如新,很是神奇。可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最初都是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吊弓的构造很简单,弹花时全仗人手用弹花锤击打弓弦,将棉纤维弹松,每人每日不过弹皮棉8斤。其传承方式也是由师傅带徒弟或父传子,所以很多弹花匠的手艺都是祖传。
不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弹棉花手艺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弹花机的出现让弹棉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弯弓、磨盘、弹花锤等弹棉花器械开始淡出弹花匠的视线。
现今,手工弹棉逐渐为机械所代替,有所减少,但由于我国幅员广阔,手工弹棉仍在各地流行。
谢谢阅读
在接下来的视频里,我将带大家看看“弹棉花”的传统手工艺的现场,以及和“手艺人”的对话。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