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皇帝从未想过,他的“心腹爱将”、“肱股之臣”安禄山居然会起兵反唐。
他毫无思想准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召宰相杨国忠前来商议对策。
商定之后,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一同领兵东征,并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
由于当时唐朝的精锐主力大多在防守边疆,一时无法赶回,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内地空虚。
无奈之下,玄宗派大将军毕思琛为特使,到洛阳募兵,以充实守军力量。
在叛乱爆发前,大唐已承平近百年,几代人都没见过战争是什么样,一听说狼烟突起,都惊恐不已,手足无措。
因此,招来的新兵尽管有一腔报国热血,奈何毫无战斗经验,也没有得到良好训练,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况且朝中奸臣当道,杨国忠不仅无能而且嫉妒心极强,用人全凭个人喜好,又无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
因此,安禄山的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于十二月十二日便攻破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宁死不降,最后英勇就义。
次年正月初一,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改元圣武。
主昏臣奸,长安陷落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洛阳失守之后,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
二人审时度势,认为敌军气势正盛。
而己方应对仓促,且由于洛阳丢失,士气低落,应凭借潼关天险,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坚守不出。
一方面可以固守待援,另一方面也可以整训军队,以利再战。
在封、高二人的周密部署之下,安史叛军久攻不克,叛军速战速决的目的没有达到,士气遭到很大打击,甚至一度有了回撤的打算。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却奸邪谗言不断。
当时的监军宦官边令诚与封、高二人不和,时常向玄宗进谗言,告黑状:
说二人贪生怕死,贻误战机;
又说封常清避战不出,动摇军心;
诬陷高仙芝贪污军粮,罪不可恕;
还煞有介事地说封常清和高仙芝要和安禄山勾结,直取长安。
玄宗皇帝年迈智昏,早已不复当年英明神武,被这些谗言吓得魂不附体,竟不做任何详细的调查,也不给封、高二人申辩的机会,就派边令诚到军中监斩二人。
大唐就这样无端损失了两位作战经验丰富的猛将。
安禄山大喜过望,唐玄宗替他做了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
他再一次纠结大军,猛攻潼关。
而唐王朝这边却一点也不紧张,朝野上下都非常乐观,以为安禄山不过如此,根本进不了潼关,而且他们还有名将哥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