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761年3月,叛军内部再起内讧,史思明也被他的儿子史朝义*害,叛军内部离心离德,互相猜忌,最终导致分崩离析。
到公元763年春天,叛军基本已成秋后蚂蚱,失败已是定局。
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先后向唐军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在逃跑的路上自*身亡。
将近8年的“安史之乱”到此画上了句号。
“安史之乱”惨绝人寰,华夏从此难见大唐风采前文讲到安禄山攻破长安时,叛军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一代风华之都毁于一旦,百姓更是家破人亡,身首异处。
曾经歌舞升平,茶酒飘香的繁华都市,变为了人间炼狱。
当时,变为人间炼狱的又何止是长安呢?
由于战乱初期,唐朝准备不足,作战不利,叛军一路从河北打到河南。
双方在河南展开激战,河南的百姓也因此深受其害。
不论是叛军还是唐军,都因战斗激烈,损失惨重,所以他们都在河南抓起了壮丁,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束发小子,都被抓到军旅之中充人头。
杜甫在《石壕吏》中就写到了这个灭绝人性的场面,“老翁逾墙走”之后,老妇“请从吏夜归”,随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一家三个青壮被抓了壮丁,两个战死,到现在,连年迈的老翁老妇都不放过。
连官兵抓人,都如此惨无人道,可以想见,叛军又会如何对待当地的百姓。
被抓走的男子被迫参军服役,充当苦力劳工,挖深沟,筑高墙,如同牛马一般被人驱使。侥幸留下的也背负了沉重的赋税。
我们都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自古战争都是烧钱的游戏。
所以,百姓家中基本也被搜刮得干干净净,能吃的,能用的,基本都被洗劫一空。
张巡在坚守“睢阳”之时,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竟然把城内的百姓充作军粮。
当时的人记叙河南的惨状时写到“*人如刈,焚庐若薙”。
而叛军这一方,对百姓的残忍手段相比于官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在河北魏州之战,叛军一天之内就屠*了3万手无寸铁的百姓。
史思明其实也是一个披着人皮的魔头,他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进行一番屠*。
老弱病残,无一幸免,基本都被屠戮殆尽,而壮丁和妇女则被强行抓进兵营充军,甚至被当作军粮。
叛军过处,如同蝗虫过境一般,赤地千里,绝无人烟。
官军与叛军之间的决战,动辄数万、数十万人的厮*。
*声震天,血流成河,尸骨遍野,这些来自底层劳苦大众的青壮男子,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什么也没有留下。
《旧唐书》记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都是一片荒凉,十室九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毫无生气。
杜甫不禁感慨:“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尽管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但是南方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由于北方基本已变成一片焦土,人丁基本被屠戮殆尽,就算侥幸逃过一劫的,也基本都逃光了。
因此,赋税、粮草、军需物资等都需要南方供应。南方的农民遭受的压迫也日益严重,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加深。
特别是在浙江、淮南、江西、湖南等地,官府和藩镇对当地人民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
因此,南方的农民起义不断,底层的劳苦大众在官匪的双重压迫下,也越来越难维持生计。
此外,由于爆发内乱,戍边的将士都被调回内地平叛,因此,造成边境防守空虚。
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对边境地区的百姓造成深重灾难。例如西边的吐蕃就趁机侵占了陇右、河西走廊等大片土地。
更有甚者,唐王朝在攻打洛阳时,曾请回纥骑兵助阵。
然而,在攻克洛阳之后,回纥人却纵兵劫掠,在城内烧*抢掠3天,刀下冤魂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