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莨
工人们将18.5米长的白胚绸放入薯莨水中,让其浸泡、着色,然后将着色的胚绸铺开放置在大草坪上,在阳光和风的洗礼下自然烘干。
这个两个工序被称为浸莨和晒莨。
在晾晒过程中,还要进行“扫色”,即用扫帚将冒起的泡泡戳破扫平,避免留下不均匀的色斑。
● 一边晒莨,一边扫色
胚绸每浸一次莨水,每晾晒一次,着色度都会不断加深。经过大约三十次的浸莨和数天的晒莨,胚绸由素雅的白色,渐渐染上淡棕色,最后染成红棕色。
● 浸染次数不同,着色程度也不同
完成浸莨着色的绸子还不叫香云纱,只能算是香云纱的半成品。香云纱是两面色的布料,一面呈细腻纹路的棕色,一面是散发着古韵泛有光泽的乌黑色。
那么香云纱黑色的一面,又是如何制成的呢?
水底宝藏——河泥
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制作布料居然需要用到河底的淤泥。
河泥具有丰富的硫化铁,薯莨中的单宁相遇就会产生微妙的化学作用。在制作香云纱的工序中,河泥起到了一个媒染剂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