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飞速革新的势态下,大学思政教育可依托的技术工具日益多元化,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既获得了更广阔的教学改革空间,也面临着更复杂的环境挑战。大学思政教育是帮助青年学生群体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途径,对高质量人才储备、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均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基于现代网络传播条件,大学思政教育主体有必要结合技术优势,找准未来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突破方向,解决潜在的矛盾点,从因势利导的角度优化思政教育结构,深度发挥现代网络传播环境的积极作用与正面影响。
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大学思政教育获得的机遇
据统计,中国网民结构中,处于20-2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占比最高,约占全体网民的四分之一,其中高校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微信、微博、抖音等娱乐社交平台的特性与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契合度高,大学生群体习惯于通过这类渠道获取新鲜资讯,了解时事信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新的思政教育空间,源于网络传播条件的大学思政教育机遇应运而生。
一是丰富了思政教育信息内容。网络传播工具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获取渠道及方式,教育者可借助智能移动终端搜集、整合思政素材,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前提下与学生建立信息传输关系,使学生能够快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课堂之外的思政信息,从海量资源中筛选所需信息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度与主动性。通过“微媒介”发布的信息内容相对精简,且传播速度快,可供大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接受思政教育,或自行了解最新资讯、参与社会热点话题,从而扩大信息接触面。
二是推动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传统课堂思政教育的单一性、局限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搭建“线上 线下”教学链条,学生既能够接受逻辑框架严谨的课堂教学,又能够接触到形式多元、自主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在优势互补作用下加快推进学习效率的提升。通过线上渠道,教育者可与学生建立起更为平等的对话关系,在相互沟通过程中察觉学生的学习诉求,从而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案,避免思政教学流于形式。
三是优化了思政教育环境。传统思政教学模式的“灌输性”特征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受到一定抑制,难以形成积极的良性思政教育氛围。得益于现代网络传播方式的丰富性,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下自由表达想法、意见,主观能动性被高度激活,教师也能够由更广阔的渠道实施教学,教学环境要素随之得以优化。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大学思政教学的视野也可得到进一步开拓,有助于促使学生从更全面的视角客观看待事物,形成“一体多面”的思维认知基础,为后续理解与运用思政理论奠定有利根基。
四是缓解了思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问题。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常态化,利用网络接收思政教育信息的门槛也日益降低,处于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也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分享高质量思政教育资源,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实现了多向实时交互,扭转了以往思政教育的单向性信息传输局面,师生、生生之间可针对某一思政主题展开在线交流研讨,使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从平面走向立体,带动思政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综合提升。
为顺应时代变化下的新要求,大学思政教育应当主动立足于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优势,厘清教育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点,找准未来夯实教学根基的主要方向。
一要革新思政教学框架。新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形势下,大学思政教学也需要在教学思维、教学框架方面做出变革,将技术工具与价值工具进行深度结合,带动思政教育体系全面升级。首先,扭转传统模式中学生被动接收课堂信息的观念认知,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构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互关系,引导学生自主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所需学习信息,并就存疑之处与教师展开沟通,在相互探讨中逐步搭建起全面的问题认知框架,维持“教”与“学”的供需关系平衡。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学素材筛选的精准性。海量网络教学资源的涌现使得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材料整合思路,根据教学主题与学生基础,筛选出具有教学针对性的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及典型案例,整理成“微课件”等形式,供学生随时随地用于学习。另外,依托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及优势,设计“线上 线下”双渠道思政教学体系,将集图文、音频、视频等信息呈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用于思政教学中,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出于兴趣关注到思政教学素材,并结合主题进行自主思考,将理论灌输式显性教学转化为潜移默化的隐性教学,引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情感认同。
二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趋势,搭建现代化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大学思政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承担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甄别能力、树立正确认知的引导职能,因此需要从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方向出发,组建能够应对网络时代新型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育管理工作队伍。首先,思政教育者主动融入当下信息环境,切实提高对于各类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素质建设,来锻炼分辨信息内容优劣的水平;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网络法规知识,掌握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能力,透彻理解当下网络道德标准,以高标准、高要求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其次,教育者主动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问题思考,在与学生保持平等、积极沟通联系的前提下,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网络行为趋势,从而及时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干预,与学生就潜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沟通;通过引进网络技术指导人员、定期举办网络信息安全讲座等举措,提高教师队伍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时针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监控与筛选,并保持与时俱进的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在思政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网络传播方式来满足多元教学需求。另外,搭建思政教师队伍网络培训机制,加强网络语境下思政教育理念的传输,将提高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素养这一目标纳入党委日常工作当中;针对网络信息素质建设缺口,要求思政教育者掌握基本网络应用技能及网络法律知识基础,了解当下各类网络传媒平台的基本功能,融入新时代话语环境当中;针对性学习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辩证思维基础,帮助学生梳理各项知识点及逻辑,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思政工作要求。最后,加大新兴人才扶持力度,引进兼具思政教学技能与网络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造由各部门协同合作的思政教学管理平台,号召网络技术中心、科研中心等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强化技术支持与人力支持效能。
三要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渠道,迎合新时代管理需求。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思政教学管理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管理思维,开拓并创新教育管理渠道,增强教育管理水平。首先,借助新媒体工具,丰富教育管理形式。正确看待当下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优、缺点,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适当转移教学管理阵地,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展教育思想与政治理论的传播,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并通过后台大数据信息管理等路径观察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把握学生兴趣点;借鉴新媒体创作思路,以富有趣味性的网络工具完成在线交互,如开设用于校园信息发布的公众号板块,供学生在相关信息下进行评价、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转化为后续思政教学方案改革依据。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开辟在线学习交流空间,如搭建专门用于思政学习交流的校内论坛,引导学生主动在其中分享学习经验、方法,或对一些时事新闻提出观点与想法,将有效发帖数、精华评论数等数据纳入期末考核加分项目中。另外,构建系统化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升学生整体网络信息素养。不定期举办校园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针对性考核学生的网络法律了解程度、网络传播技能掌握情况、不良网络行为认知情况等,形成查漏补缺依据;定向培养新媒体信息传播人才,建立校内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将具有思政认知、网络新媒体技能的学生骨干纳入管理团队当中,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总结出思政工作经验,用于提高思政政治素养。
四要搭建思政教育监管与考评机制,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首先,考察思政教育管理者是否遵守职业规定、是否履行、是否深入学生了解、是否对班级进行各项建设、是否对每位学生负责等;观察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没有借助一些活动来具体实施,在此过程是否贯穿了思政思想,此标准也是一项动态指标;观察思政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成果,考察以班级为单位的班内学生干部、入党先进分子的思想状况是否符合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入党的人数、受到处罚的人数等。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进行规范管理,从网络技术入手,增强网络技术的监控力度,建立合理的技术体系,过滤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对网络流量数据进出的严格监控,进行实时追踪处理,提高网络技术的查处能力,能有效阻止一些不良网站的负面影响,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活动,号召文明上网、规范网络、净化网络从自身做起,同时通过开展投票建议、征文比赛、问卷调查等活动,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推行网络普法教育,强调网络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要求学生规范网络言行,不散布谣言,不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对发布敏感言论的学生进行疏导,由思政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良性沟通关系,了解学生网络言论来源,以加强人文关怀、精神引导的方式疏导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避免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当中,同时不定期组织“主旋律”观影活动,侧面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陈章(1985.01),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研究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