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开周总结大会时,我们部门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直接导致了两个当事人闹不和,场面一度尴尬。
起因是这样的:
我们市场拓展部计划争取让各地的客户都在南方开设分公司,而业务员阿豪则安排了负责对接北部的客户。由于第一次接触北方客户,阿豪就只能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洽谈。
但是,在洽谈中发现,原来北方的企业因地域、物料等原因限制,在南方注册新公司的成本非常大。因此,很多北方企业不敢贸然行动,都在持观望态度。
但年底需要向总公司交成绩单,阿豪开始心急了。于是,他向经验丰富的主管求助,希望他能指点一下。主管眼见阿豪迟迟未谈妥,他果断地带着阿豪到北方出差,亲自约见客户。
那次约见客户,主管不仅提出更多的优惠条件,而且还保证企业到南方注册公司,可以与我司签订长达5年的合同。主管并在客户面前信誓旦旦,拍胸膛说这件事全由他说了算,有疑问尽管找他!
谈妥后,北方客户还盛意邀请他们俩去喝酒吃羊肉串。但对比之下,阿豪却开心不起来。
而就在上周的会议上,主管把阿豪这件事当书面教材说出来时,阿豪顿时有些生气并打断主管的话,说到:这件事,你说了算,那我就不插手了。
但主管认为:我好心帮你挽回业绩,现在需要你的协助,却说与你无关,真是养白眼狼了!
会上,两人各争一词,关系一度紧张。
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在职场上并不少见。
比如,当一项合作项目出现问题,领导追责时,你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我无关,我只负责联系客户这块,其他并不知情。
又比如,工作任务出现失误时,你会马上撇清责任:这件事我跟领导汇报过了,他也同意的。
以上这些行为,都被著名的管理学大师罗杰·马丁称之为“责任病毒”。
到底什么是责任病毒?罗杰·马丁是这样定义的:
面对失败的恐惧,使人们陷入承担过多责任和逃避责任的恶性循环。
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时,你要么有过多想承担责任的想法,要么有想逃避责任,撇清关系的冲动,这都属于中了责任病毒的行为表现。
一般来说,是由于以下三种主导价值观影响着你的行为:
1、在交流中只赢不输
就在昨天晚上,我跟新同事加班赶一份PPT报告。我跟她商量,我擅长PPT,就由我来负责,而她负责文字稿。当我们一起融合PPT和文字稿时,这个新同事说了一句:我觉得你的PPT有些缺陷,我建议你要增加水印。此时,我马上拒绝她:这不行,以我的经验,在年终报告上不能添加水印,影响阅读体验,领导也不喜欢。
但是,当我事后一想,的确要添水印来增加辨识度的。但当新人给我这个老员工提建议时,我潜意识中认为:在我所负责的专业事情上,我不能认输。
正是这种心理,让我忽视危险的信号,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即使将要面对报告的失误,也要保持赢的姿态。
2、永远尝试控制局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安全感”与“可控感”的动态守恒。可控感是安全感的来源,安全感越低,就越需要可控感。如果在一个无法预知结果的事情上,我们会有焦虑和不安,因此,我们会情不自禁去加强掌控整个局面的力度,增加可控感,提升安全感。
当工作是由我来全权负责的,那么我就不能让它有失败的苗头,我要确保它的可控度。
3、避免尴尬
在职场上,当工作发生问题时,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只要与我无关的事,我都不会去提点。
上周,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客户理解错了销售员A的话,以为马上登记就能获得8折优惠,结果销售员B听到客户的错误理解后,并没有去纠正和反馈给销售员A,而是选择把话烂在心里。结果,导致销售员A与客户在签约时候才发现这个误解,签约的事被搞黄了。
正是受到以上3种主导价值观的影响,会让我们有意无意地出现两种极端方式:要么你管,要么无关。
这对我们工作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