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梵高
本文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与写作》专栏文章,2021年第3期
文 | 叶伟民
人这辈子,如果不专事写作,最好听的话大概都留在了少年时代。在炽热的情书中,在海誓山盟里,在悠长的思念间……诸多修辞,以比喻最盛,却也最不得要领,大多是“脸红得像苹果、双眸弯成月牙、瀑布般的黑发”之类,规矩得让人捉急。
还见过更绝的,大学一个哥们儿喜欢吃柿子饼,又甜又糯,觉得世间美味不过于此。后来遇到心仪的姑娘,夸人家笑得像柿子饼,白白糟蹋了一段姻缘。
古人有训:修辞立其诚。反过来说,言辞修饰不精当,是会翻车的。这一点,南朝刘勰和清代纪晓岚有过跨时空切磋。前者在《文心雕龙》里说:“(比喻)以切至为贵。”即准确切合才好。后者觉得太拘泥,评价“亦有太切,转成滞相者。”意思是过度精确也不好,丢了灵气。
都有道理。它们正是比喻的两面——既要准确,也要出奇。个中平衡,极为微妙,比喻之难,也尽在此间。
戒掉“大路货”有种商品叫“大路货”,不是指劣质货,而是质量平均而销路广的东西,如平价服饰、方便面、大众饮料等,好用不贵需求大,就是不精美。
如果你还保留着小时候的作文簿,以下句子一定不陌生——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大镜子。
2、牡丹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3、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4、她的心灵如水晶般纯净。
这就是比喻中的“大路货”,提笔就来,但问题也跟着来——不一定烂,但一定不会好。
这是为啥?因为喻体和本体太像、太接近、太陈旧了,喻得司空见惯、直来直去,最终失去想象空间和美感。比喻的关键在喻体,其与本体的奇妙组合是比喻的命门。
比喻的目的,朱光潜说得很清楚:“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如果说写作也有降维打击的话,那比喻绝对是一个,它甚至是某种语义的演算。好的比喻,就是找到喻体和本体间的“超级公式”,在不新之处“喻”出新意来。
给好落差雷蒙德·钱德勒一生穷困潦倒,却收割了大批迷弟迷妹,且咖位都相当高。村上春树就是其一,他第一次看《漫长的告别》就被惊艳到了,此后四十多年,他读了至少12遍。
“事关比喻,我大体是从雷蒙德·钱德勒那里学得的。”时至今日,村上仍盛赞其文学偶像,“比喻这东西,是让含义显现出来的落差……只要嗵一声在这里给好落差,读者势必如梦初醒。”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手笔吧——
1、那上面荡漾着这样一种悲哀——就好像一头驴因左右两边放有同样多的草料,不知先吃哪边好而饿得奄奄一息。(《寻羊冒险记》)
2、你就是那淡色调的波斯地毯,所谓孤独,就是永不滴落的波尔多葡萄酒酒渍。如果孤独是这样从法国运来的,伤痛则是从中东带来的。对于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来说,世界是广阔而痛切的混合,一如月亮的背面。(《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以“驴”喻“悲”,以“酒渍”喻“孤独”,仅在本体和喻体上,落差就拉开了。而驴的饿不因匮乏而因顾盼,法国的孤独和中东的伤痛,都很巧妙地利用思辨、双关等技巧,从表层之“喻”触达深层之“喻”。
村上春树
形异而神似不过,私以为村上再高手,仍不及中国两大比喻大神——钱钟书和张爱玲。那是什么感觉呢?前者好比朗姆酒,细腻芬芳,后两者像威士忌,辛辣回甘。
先来钱氏的,最著名莫过于《围城》,堪称“金句教科书”和“人间指南”——
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 “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3、(鸿渐)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几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
以“饭中砂鱼中刺”喻人之坏,看着就觉牙崩咽痛。以真理讽刺皮肉,以抽水喻反胃,可谓亦正亦谐。最后一句尤显脑洞清奇,即使读过多遍,消化道依然有反应。
《围城》,钱钟书
再来看几句张爱玲的,也是妙得很——
1、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2、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红玫瑰与白玫瑰》)
3、他阴恻恻的, 忽然一笑, 像只刚吞下个金丝雀的猫。(《谈吃与画饼充饥》)
第一句不用多说了,至今仍雄霸爱情语录榜。第二句把人生的金玉败絮比作桃花溅血。最后一句简直为阴险之喜做了场3D展示。读来着实形象、趣致、秒懂,还能会心一笑。
两位大咖的笔下之“喻”虽各有风格,底层逻辑却是通的——形异而神似。喻体和本体乍一看风马牛,但正是差得远,一旦找出特定语境下的神韵一点通,便能喻出意外,喻出新奇,让人有幡然醒悟的淋漓之感,终达“似和不似都奇绝”的境界。
童话里的魔棒道理不难,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写好比喻是经验、逻辑、想象力的多重挑战。亚里士多德老师早就凡尔赛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我等凡人也无须气馁,仍有些建议可遵循。
1、做减法
闭上眼想一想,你要比喻什么,把不相关的特质剥离。例如上述的酒后反胃,要喻腹内翻江倒海,那酒辣不辣,入胃烧不烧,脸红不红都无关紧要了,统统去掉,就琢磨一个点:人将吐未吐是什么感觉?
2、欲似先远
就像揍人,拳头拉远些,捶下去才疼。先拉大喻体和本体的距离,表面上越不相关越好。
承接上例,什么东西能形象刻画人将吐未吐呢?如果不假思索,诸如“快灌满的水桶”“快撑爆的气球”等大路货比喻又来了。
先生高明,想到抽水马桶,其最尴尬莫过于外泄里堵,快经不住最后一冲。反胃至极不是如此么?污物上涌,喉咙紧锁,就差最后一戳了。
当然,两者都要在日常经验范围内,不能过犹不及。例如“她七窍生烟,快要气成一颗土卫六了。(土星的卫星,大气层比地球还浓厚)”除非在特定的科普语境中,否则多少有些尬。
3、终于神似
喻体和本体拉远后,终要落地。饭中砂和坏人相通在哪呢?坏之大者,绵里藏针、笑里藏刀,和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却崩你一口血何其相似。
过期的爱情,与墙上的蚊子血又相通在哪呢?一个厌烦难断,一个恶心难洗,这话里话外,想必也无须多言了。
若能想到并做到这些,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喻体和本体从特征到意境都流动起来,交汇闪光,终于神似。
最后,写好比喻虽是门技术活儿,但往往不及保持一份童真有效。无数打动我的比喻里,有一个出自一位10岁小朋友,被人翻拍放到网上——
我站在人群中,孤独得就像P上去的。
老师在字母P上画了一个圈,旁书一个大大的“妙”。孩子出众,老师开明,此情此景,甚是触动。这也应了作家秦牧的那句话:“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