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那么,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呢?
什么是三重拉尼娜事件?
所谓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三重拉尼娜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拉尼娜过程里,出现三个峰值(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偏低极值)的拉尼娜事件。具体到本次事件,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并在随后三年发展出2020年夏-2021年春、2021年秋到2022年初夏和如今(2022年秋起)再度发展的三次冷峰值,因此是标准的三重(三峰)拉尼娜事件。
图片说明: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并在随后三年发展出2020年夏-2021年春、2021年秋到2022年初夏和如今(2022年秋起)再度发展的三次冷峰值,因此是标准的三重(三峰)拉尼娜事件。图片来源:网络
世界气象组织8月预测显示,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在未来6个月内持续,持续到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渐下降至55%。当前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信风增强,热带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条件有所加强,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
三重拉尼娜事件罕见么?
三重拉尼娜事件相对少有,但绝非首次出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三次,分别为1973-1976年事件、1998-2001年事件和本次事件。
但相比于绝大多数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较短(8-12个月)、只有单个峰值,更多的拉尼娜事件是持续时间较长(12个月以上)、双重峰值型(自新中国成立共7次),而单峰拉尼娜数量(4次)反而不及双峰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常被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但这些不对称的特征表明这两面很可能各有千秋,也是当今研究的重点之一。
1950年以来的拉尼娜事件(冷事件)列表。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一般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厄尔尼诺事件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事件,拉尼娜事件则与之相反,指该区域海温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温度。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很强,就可能导致后续拉尼娜事件持续两年甚至三年。
北半球出现连续两个拉尼娜冬季很常见,但连续三个比较少见。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仅发生过两次。但不同的是,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每个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气候模式的相互作用。
本次拉尼娜事件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最近的拉尼娜事件预测公报中表示:“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洲南部日益恶化的干旱具有拉尼娜事件的特征,东南亚和澳大拉西亚地区的超常降雨量同样如此。最新的拉尼娜事件变化不幸地确认了区域性的气候预测,即非洲之角地区的毁灭性干旱将恶化并影响数百万人。”
2022年9月3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气象组织展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自然》杂志6月发文警告说,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如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的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尽管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拉尼娜事件持续存在,但估计其他地方9月至11月海平面温度仍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包括北半球许多地区在内的陆地地区温度高于正常水平。
塔拉斯说:“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是特殊的,它带来的降温影响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它不会阻止或扭转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本次拉尼娜事件怎样影响我国气候?
今年秋季以来(2022年9月1日至10月9日)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将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当地时间2022年7月30日,美国加州,一辆消防车沿着加州96号公路行驶,大火在克拉马斯国家林地中燃烧。联合国气象机构预测,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这是本世纪第一次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般情况下,拉尼娜事件当年秋季后期(此处仅统计11月份),我国西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华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是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中部等地,但东北地区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50年代-19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以1972/197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过程最多,达24次。1990年代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2000/2001年秋冬季和2012/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有23次。
在过去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中,2008年和2018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201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2001、2012和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11月四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拉尼娜事件意味着冷冬到来吗?
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气温均为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气温偏高也时有发生,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
据科普中国消息,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冷冬”也是有严格气象标准的,并不是只要偏冷就算冷冬。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
中国天气网在其微博表示,尽管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尤其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比例各占一半,今冬情况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监测分析。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