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这座岛进一步加固,并装备了三支9英寸2英寸的火炮以击退入侵者。二战时期,这些武器对准了已经攻下新加坡主要岛屿的日本军队。当新加坡完全沦陷时,圣淘沙变成了战俘营,
日本军队惨无人道的大屠*行动——Operation Sook Ching,也是在圣淘沙进行,日军肆意对18-50岁的俘虏扫射屠*。据统计,约有三万多人,被枪*后扔进大海。
战后的新加坡大力发展石油产业。1968年,新加坡政府与能源公司Esso达成协议时,同意将圣淘沙作为炼油厂基地。然而,政府经济顾问Albert Winsemius和市区重建局负责人Alan Choe却认为该岛将更适合娱乐和旅游,并说服了李光耀总理,将炼油厂改到现在的裕廊地区。
感谢这两位具有远见的官员,正因有了他们的提议,才有了后来的圣淘沙。1969年,政府公开征名:圣淘沙——这在马来语中寓意着“宁静”的名字最终获选。1974年2月,圣淘沙的缆车系统开通。一个月后,圣淘沙高尔夫俱乐部开放。海事博物馆和音乐喷泉也相继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