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潜丸适合哪些人吃,虎潜健步丸价格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20:11:19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单位体积骨基质减少,骨量降低和骨强度降低两方面。本病发生的年龄据医学统计报导,60岁以上男性有10%左右可有骨质疏松症,女性则比男性发病率高,50岁以上者则有21%,80岁以上者高达100%。

[发病原因]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比较公认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分泌紊乱。临床资料证明,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尤绝经期后的妇女多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亦可发生骨质疏松,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加速骨质疏松的过程,而性激素对此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因此老年人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妇女,另出现骨质疏松症。

2.骨代谢失调,如钙的摄入减少,或是吸收功能障碍,或是从尿、大便中排泄增加,则易引起由于缺钙所造成的骨质疏松,此时如果再加上内分泌失调(性激素减少),则更易引起骨质疏松症。

3.缺乏运动。肢体或全身的生理性活动减少,缺少一般的体育锻炼,体力劳动,骨内的血液循环较差,从而骨基质和矿物质减少等一系列因素而引起脱钙及尿钙排出量增加,并导致骨质疏松症。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老年肾虚有关。由于老年肾亏,肾主骨,肾气不足,骨髓不充,故易闪挫损伤,或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由此产生骨骼方面的疾病。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疼痛往往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位时疼痛加重,白天疼痛轻,夜间和清晨时疼痛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和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

本病另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骨折。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三种最常见的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脊椎压缩性骨折,开始于60~70岁;股骨远端骨折,开始于70~80岁。少部分可发生肱骨近端和股骨下端骨折。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易出现脊柱短缩及驼背畸形。

临床作骨的X线检查,可发现患者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目减少,间隙增宽。椎体两侧的骨松质因压力而使上下面呈凹陷状。

[预防措施]

1.营养饮食。老年人应多食用高蛋白及含钙、多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鱼类、猪骨汤、牛羊肉、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萝卜等。

2.少喝酒。长期饮酒易产生慢性酒精中毒,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适当限制酒的摄入。

3.适当运动。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及户外活动,有益于增强骨的血液循环,从而增进钙盐的吸收。目前在老年人中普遍流行的有门球类,老年迪斯科,各种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空气浴、日光浴、森林浴、游泳等。有的医学专家们主张老年人每天至少在户外活动两小时对预防本病的发生非常有益。

4.积极治疗引起骨质疏松症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肝炎等,对预防本病的发生较为重要。

5.必要时服用药物预防。一般可每日服用维生素D5000~25000国际单位,另加用乳酸钙或葡萄糖酸钙2~3克(即4~6片)。亦可用氟化钠每日每公斤体重1毫克,肌注长效降钙素。以上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方法]

1.性激素。雌激素特别适用于绝经后的妇女,雌激素调节肾上腺皮质的机能对骨骼的作用和增强维生素D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少骨质的损失并增强肠管的钙吸收能力。常用乙烯雌酚0.5~1.0mg/天,使用后一周可出现疗效,一个月后疗效最明显,停药一个月后仍可保持其疗效。因此,应用性激素治疗时可以用一个月,停药一个月,再用一个月,然后停药,以免过分刺激乳房和子宫。雄激素和合成激素如苯丙酸诺龙等也可使用。

2.氟化钠。氟有刺激骨生长的作用,氟化物可以使新的骨基质沉积在纤细的骨小梁周围。如钙摄入不足,则新形成的骨基质停留在骨样组织阶段而不能钙化或骨化。如钙供给充分,则新的骨可以充分钙化或骨化。氟化物亦可减少骨痛和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一般每日50~75毫克,疗程可达一年.某医学专家认为氟化钠、钙和雌激素并用临床疗效好,但是氟化物过量可引起氟中毒如神经症状、腹痛、腹主动脉钙化和关节痛等,应予以注意。

3.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维持正钙平衡,一般用量每日5000~25000单位。如同时伴有肾性骨软化症,则剂量可高至40万~60万单位,维生素D与钙剂同服疗效更好,使用维生素D与钙剂时,应注意尿钙过高症,以免久用导致尿路结石。

4.注射磷酸盐。按每日10克甘磷酸钠(相当于1克磷),可使尿钙减少,刺激骨形成和减少骨吸收,对加速骨折愈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疗效。

5.蛋白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甲基睾丸素等,具有增强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可促进骨基质的合成,有利于钙化。

6.补钙。由于户外活动减少,进食不多,临床可能出现不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症;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肾脏一些酶的活性下降,以致肠道钙吸收不良而缺钙。通常补钙量为1000~1500毫克1天,与维生素D合用3~4个月。除此外老年人应多吃含钙多的食品,如鱼类、牛奶,或豆制品、绿叶蔬菜、土豆、萝卜等。

股骨颈骨折

股量颈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人,多见50~70岁,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5%。本病发生后治疗较复杂,预后亦欠佳。主要原因为不少老年人在受伤前即有严重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半身不遂等。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骨质疏松和骨质软化,骨折后卧床不起,易发生并发症,褥疮、泌尿系感染等。股骨头供血不良,骨折不易愈合,股骨头易发生缺血性坏死,骨折部位常承受重力,影响内固定效果和骨折愈合。

[发病原因]

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骨质软化,股骨颈脆弱,即使轻微的外力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按骨折部位分型有:头下型,骨折线位于头颈交界处;颈中型骨折,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基底型,骨折位于股骨颈基底部,关节囊之外。该部位的骨折因未破坏主要营养血管,骨折愈合较快,前二型骨折愈合慢。

按两骨折端之间的关系分型:外展型、两断端之间呈外展关系,骨小梁折断向内成角,内侧骨小梁与股骨干之角度增大,肌骨头相对处于轻度内收位,骨端嵌插,位置稳定,愈合率最高;中间型,两断端亦呈外展嵌插关系,骨折部前方可裂开,位置不完全稳定,亦较易愈合;内收型,股骨头内收、远端向上移位,关节囊血运多被破坏,骨折愈合率低,股骨头缺血发生率高。

祖国医学认为老年人肝血不足,肾精亏损,故骨髓不充,骨质疏松,且易跌扑损伤及骨折。又因肝肾亏虚故骨折后愈合缓慢。

[临床表现]

股骨颈骨折后,患者即不能坐起或步行,局部自发性疼痛虽不严重,但髋关节任何方向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均能引起剧烈的疼痛。患肢呈屈曲型短缩,内收和外旋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按压股三角区或大粗隆时,均能引起疼痛。嵌插型骨折和不全型骨折症状轻微,有时患者尚可行走或骑自行车。故对老年人伤后主诉髓关节疼痛者应详细检查,患处作X线摄片、检查,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帮助确诊。因此,骨股颈骨折诊断多无困难。

[预防措施]

股骨颈骨折多见老年患者,其主要原因为骨质疏松,故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

1.增强营养。饮食富含蛋白质,钙质,如鱼类、牛羊肉、牛奶、豆制品等。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坚持适宜的体育运动及户外活动,如各种健身操,太极拳,太击剑,气功,老年迪斯科等。

3.药物预防。可每日服用维生素D5000~25000国际单位,或肌注长效降钙素。

4.防止跌跤。老年人的居室应尽量宽敞明亮,周围环境如路面应平坦,无障碍物等,应避免到拥挤场所及车船等处。

5.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如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慢性甲状腺毒性肌病,柯兴氏综合征等均可引起近端肢体肌肉受累致肌无力而跌倒。对内耳眩晕症、体位性低血压、小脑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积极保护,预防摔跤。

[治疗方法]

由于老年人受一些老年病的约束,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1.外固定及皮牵引疗法。适应于外展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皮牵引4~7周,或卧床休息,并防止患肢外旋或内收,以后扶拐离床时暂避免负重,待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时再去拐行走,一般约需3~4个月。

2.手术疗法。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如闭合复位三刃钉内固定;闭合复位骨圆针内固定;切开复位三刃钉内固定等。

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合65岁左右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而又是新鲜的头下型骨折,尤其是股骨头呈粉碎性骨折。

4.中医治疗。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因而可认为是一种病理性骨折,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壮腰健肾丸、健步虎潜丸内服,或选用中药汤剂当归活血接骨汤,药用当归12克、丹参15克、川牛膝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三七3克(冲服)、补骨脂10克、川断10克、泽兰10克、枳壳10克、生甘草6克,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有一定疗效。

4.功能锻炼。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时间长,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应提倡早期关节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直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跟痛症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足跟疼痛不是单独一个疾病,它是指足跟部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症状,由跟骨本身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所产生。本症好发于中老年人,妇女尤为多见,据医学统计,50岁以上老年人患足跟痛疾病占25%,特别是形盛体衰者更易发生本病。据临床病因分析,约50%以上患者发病前均有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病史,或足跟长期负重史。

[发病原因]

中老年人跟痛症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1.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发病由急性损伤引起者多由行走时足跟部突然踩着硬物,或下楼时用力过猛,足跟着地,致跟部组织损伤;慢性劳损者常因长途跋涉,跟下软组织遭到反复挤压性损伤,部分患者跟健膜长期、持续性受到牵拉,可在其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

2.跟骨骨刺与跟骨结节滑囊炎。足跟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日久,可在跟骨结节部的前缘产生骨质增生,即骨刺形成。单纯跟骨骨刺有时并无临床症状,当承重走路时,跟骨结节滑囊及足跟部脂肪垫因骨刺的反复挤压与刺激,而发生滑囊炎及脂肪垫变性,由此引起疼痛。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系机体肝肾不足,筋骨瘦弱。“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肝主筋,肾主骨”。老年以后,肝肾不足,肾亏骨空,血不养筋,加之过度劳累,骨骼、筋脉失养,日久形成本病。

[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由急性损伤引起者,一般发病急,主要表现为足跟着力部位剧烈疼痛,不敢行走,尤其畏行凹凸不平的道路,检查时发现患部肿胀明显,压痛明显。

2.慢性劳损。因慢性劳损引起者,起病较缓慢,部分病人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疼痛的发生一般在久卧久坐时突然起立行走时加重,严重者病人不敢用足跟部承重,稍加活动或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复又加重。局部检查肿胀不明显,但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如骨刺较大时可触及骨性隆起。多数病人常见一侧足部发病,少数患者可出现两侧足跟疼痛。

3.X线摄片检查。X线摄片可帮助诊断,摄片可见跟骨结节前缘明显骨质增生,呈尖状凸出。但部分病人足跟痛X线摄片未见明显骨刺,部分病人有骨刺而无明显症状。

[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延缓衰老。老年人应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以便增强体质,延缓骨骼退变,减少骨刺的发生,避免跟痛症。

2.穿用软底鞋。老年人宜穿用软底鞋,使之上下楼梯及行走保证平稳,避免足跟急性损伤的发生。或穿后跟不高的鞋子、抬高足跟可使承重力线前移,减轻足跟受压引起的慢性劳损产生跟痛症。

3.避免久立负重。老年患者不宜长途跋涉及做剧烈的运动,不宜久站负重,使跖腱膜长期受牵拉,脂肪垫受压,由此导致跟痛症发生。

[治疗方法]

1.注意休息。跟骨骨刺及滑囊炎所致者,应减少站立及行走,少承重,一般卧床休息后,可减少局部的挤压刺激,症状会随之缓解。

2.理筋按摩,可在痛点及其周围作按摩推揉,以松解肌肉痉挛,调理气血流行,减轻患部疼痛。

3.针灸治疗。针刺昆仑、太溪、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取补法,隔日一次;药艾外灸(或隔姜灸),取阿是穴,药艾距穴位的间距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灸至患处皮色发红,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二次。本法能宣通气血,逐瘀止痛。据临床报道,约80%患者经灸后疼痛明显减轻。一般2~3周为一疗程。

4.封闭疗法。疼痛较重者,可用强的松龙混悬液0.5毫升,加1%普鲁卡因3毫升,在无菌操作下作痛点局封,局封后应休息1~2天。本法对重症患者具有较快的止痛效果。

5.手术治疗。个别症状较重,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及滑囊切除术。

6.中医药治疗。以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当归鸡血藤汤(当归12克、熟地12克、淮山20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黄芪20克、鸡血藤15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生甘草6克)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又称老年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的大中型动脉。本病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病人占90%,女性占10%,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具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高蛋白血症。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患者因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偏高,使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致肢体的供血发生障碍,逐渐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

2.糖尿病。糖尿病是本病发生的间接原因之一,因糖尿病引起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浓度增高,导致动脉硬化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3.其它原因。长期吸烟,高血压及紧张的脑力劳动,都容易引起或伴有血管运动神经活动障碍,诱发本病;过度食入富含胆固醇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加之缺少体力劳动,肥胖等常可使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继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老年之体,先天肾气已衰,后天脾胃亦弱,再加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湿滞中焦,若久而不复,痰浊由此而生。痰浊阻于血络,引起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血脉瘀塞。“血主濡之”,足受血而能步,久瘀化热,“热甚则肉腐”,故致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患者感下肢怕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劳乏力,或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的足趾、足背及小腿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彻夜难眠。此时检查足部可发现患肢皮色苍白,皮肤发凉,汗毛稀少,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疏松,患肢动脉减弱或消失。终致足背及趾部皮肤出现青紫斑片,并起水疱或血疱,继则溃疡坏疽发生。若合并糖尿病。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同时出现高热等中毒症状。

[预防措施]

1.低脂饮食。老年人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肾等内脏、鱼子、蛋黄、奶油及其制品,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多食富含谷固醇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等为食用油。

2.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调节功能,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

3.相关疾病的治疗。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应及时予以治疗,以防继发本病。

4.其它。长期过度吸烟患者应努力戒烟,保持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脑力劳动过于紧张,保证充分的睡眠。

[治疗方法]

1.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患者经饮食调理后仍不降低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常用药为烟醇肌醇酯,每次0.2~0.4克,每日3次,或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1~2次;烟酸,每次0.5~1.5克,每日3次;谷固醇,口服每日10~20克;脉通,每次1~2片,每日3次;心脉乐,每次3~4粒,每日3次;安妥明,每次0.25~0.5克,每日3次。

2.血管扩张药。妥拉苏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盐酸罂粟碱,每次20~60毫克,每日3次。

3.中成药。丹参注射液,肌注,每次1~2毫升,每日1~2次;复方丹参片,每次2片,每日3次;毛冬青,每次1.8克,每日3次;另外亦可服用脉安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玉楂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

4.中医辨证施治。患病早期,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证属痰浊瘀阻者,治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药选全瓜蒌10克、陈皮10克、海藻10克、全当归15克、山楂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红花6克、莪术10克;伴糖尿病者,加生黄芪20克、山药20克、天花粉15克;伴高血压者,加夏枯草15克、黄岑10克,臭梧桐10克;患肢剧痛,入夜更甚,彻夜不眠,患肢干枯焦黑、破溃腐烂,辨证为热甚伤阴者,治法宜养阴清热,活血通络,药用大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生黄芪20克、银花15克、天花粉20克、全当归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剧痛不止,加制乳没各6克,伴高热溃烂甚者,加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失眠者加夜交藤10克、柏子仁10克。

5.手术治疗。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等手术治疗。

脱肛

脱肛又称肛管直肠脱垂,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小儿和久病体弱的患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患。

[发病原因]

脱肛是由于直肠周围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所致,老年人引起脱肛的原因主要有:

1.年老体弱。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直肠粘膜下层松弛,容易与肌层分离,形成直肠粘膜脱垂。

2.多次分娩。妇女多次分娩,肌肉张力减退,骨盆肌肉松弛、因而直肠周围组织亦松弛,失去支持固定作用,发生直肠脱垂。

3.疾病影响。慢性腹泻、慢性痢疾、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前列腺肥大、膀胱结石等,或因久病致直肠周围组织松弛,或因持续性增加腹压、均可导致脱肛发生。此外,晚期内痔、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疾患,由于经常脱出,将直肠粘膜向下牵引,长此以往,可合并直肠粘膜脱垂。

4.神经营养障碍。患神经性疾病或神经营养障碍,由神经支配的直肠周围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可引起直肠粘膜、直肠、肛管脱垂。

中医认为,脱肛的病变部位虽在大肠,但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故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大肠而发生脱肛。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多次分娩,耗伤气血,或久泻久咳等均可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而发生本病。此外,饮食不节,恣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均可致湿热下注而发为脱肛。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只在排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日久长期反复,可引起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常可见血性粘液从肛门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因病久体弱或日久失治,可致直肠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且不易回复,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方能回纳。常伴有大便不净,大便不畅,下腹部坠胀,腰及两下肢酸胀沉重。临床上根据脱垂的轻重,常将脱肛分为三度:粘膜脱垂称一度脱垂,表现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厘米,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复;直肠全层脱出称二度脱垂,表现为脱出物呈圆锥形,淡红色,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长约5~10厘米,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直肠、肛管翻出于肛门外称三度脱垂,表现为脱出物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

[预防措施]

1.防治脱肛诱因。久泻、久咳、便秘等疾病易致老年脱肛,积极防治这些疾病,可减少脱肛的发生。

2.饮食有节。避免过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可减少体内的湿热蕴积,预防湿热下注,可有效地预防脱肛。

3.加强饮食营养。老年人应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合理膳食,避免营养不良致体质虚弱,中气足则不发生本病。

4.避免多胎生育。多胎生育者极易患本病,故积极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5.生活起居有度。老年人平素生活应有一定的规律,勿过劳过逸,过劳则耗伤气血,过逸则气血郁滞,均易患本病,劳逸结合,则气血条达,可预防本病。

6.保持肛门清洁卫生。老年人已患有脱肛者,应及时回复纳入,保持肛门清洁卫生,避免并发感染。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本病西药无特效药物治疗,患病者应注意休息,勿站立及劳累过度,加强饮食营养,少吃辛辣发物,注意预防感染。

2.中医辨证论治。气虚下陷,表现为直肠脱出于肛外,便后脱出,甚或行走、站立、咳嗽、排尿用力时亦脱出,伴见神疲体倦,纳减,便溏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柴胡6克、生黄芪36克、升麻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金樱子10克、诃子10克、五倍子6克、炙甘草6克)以益气升提,收涩固脱;脾肾两虚,表现为直肠滑脱不收、肛门坠胀、头晕心悸、腰膝酸软者,可选用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5克、山药15克、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菟丝子15克、肉苁蓉10克、五味子6克、金樱子10克)以脾肾双补;湿热下注,表现为肛肠脱出肿痛、肛门灼热、身热口臭、便结尿黄者,可选用凉膈清肠散加减(生地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当归16克、白芍10克、川芎6克、升麻10克、黄柏6克、银花15克、槐花10克)以清热燥湿解毒。

3.单方验方。脱肛使用以下单方验方可收到较好效果。

(1)石榴皮30克、明矾15克,水煎洗患处,用于脱肛不收者。

(2)马勃15克,焙干研细末,香油调搽,用于脱肛、肛门红肿者。

(3)升麻9克、乌梅6克、紫背浮萍4.5克,前二药炒炭,入紫背浮萍共研细末,脱肛时搽敷患者。

(4)使君子去壳取仁,捣烂后加入适量饴糖,制成丸药,每丸重3克,备用。每次1丸,以瘦猪肉100~250克并炖,3日服汤药1次,3次为1疗程。

(5)木鳖子15克,研极细末备用。先用升麻、乌梅、枳壳各30克,煎水洗患处,洗后擦干,再用上述药汁调木鳖子末成糊状,涂于患处,送入复位,然后令患者躺半小时即可。

(6)石榴皮90克、五倍子30克、明矾15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滤去药渣,趁热先熏后洗,同时将脱出部分轻轻托回,早晚各熏洗1次,直至痊愈。

(7)生黄芹15克、升麻9克、五倍子30克,水煎服,用于气虚脱肛。

(8)炒王不留行30克,为细末,每早晚开水送服9克,适用于便秘脱肛。

(9)党参30克、升麻32克、卷柏9克、蒲公英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用于气虚挟有湿热脱肛。

(10)乌龟头置瓦上文火焙干(不要烧焦),并研细末,贮存备用,每日2次,早晚各服1个,白开水送服。

4.针灸治疗。主穴百会、长强、承山。配穴大肠俞、秩边、提肛穴。针刺长强与承山二穴,中等刺激手法,艾灸百会穴。三个配穴可交替使用。

5.手术及注射治疗。二、三度脱肛,用以上治疗方法无效者,可采用手术与注射治疗。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注射或结扎方法,使直肠与周围组织或直肠各层组织粘连固定,直肠不再下脱。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纡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是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以后发病者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痔的发生部位不同,临床上把痔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

[发病原因]

痔是直肠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扩张、曲张所至,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静脉壁薄弱。直肠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壁薄弱,失去了原先固有的弹性,静脉回流障碍,以致静脉丛扩张、曲张而形成痔。

2.起居失度。久坐、负重、远行等均可致直肠末端静脉回流障碍形成痔。

3.炎症刺激。直肠周围的多种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可使肛门缘皮肤皱襞的结缔组织增生、肥大,形成结缔组织外痔,其特点是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

4.腹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是经产妇妊娠后腹压增高,或长期便秘致直肠浅表静脉及皮下淋巴回流受阻,形成静脉曲张性外痔。

中医关于痔的形成原因,《内经》中早有论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盖因脏腑本虚,复加湿热燥邪外侵,热血相搏,气血郁滞,瘀阻肛门,结滞不散,痔即成矣。

[临床表现]

痔分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但各自又有其特征。

内痔发生在肛门齿状线以上,是粘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致。内痔最为常见,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此为母痔区,其余部位所发生的痔,均称为子痔。内痔可分为三期:一期痔表现为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或青紫,大便时痔核一般不脱出肛外,与大便摩擦时则可出血;二期痔表现为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大便后自行回纳,呈点状或喷射状出血,量较多;三期痔表现为痔核特大,表面略带灰白色,大便时痔核常脱出肛外,严重时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必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不出血或少量便血。二、三期内痔若脱出、嵌顿时则可见肿痛、痔核糜烂、坏死、出血,久之可出现贫血。

外痔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下,因痔外静脉丛扩张、纡曲或炎症反复发作而成,其形状大小不规则,表面有皮肤覆盖,不易出血,但有时有坠胀、疼痛、异物感。若由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所致,且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者为结缔组织外痔,此种外痔质地柔软,一般不疼痛;若因二、三期内痔反复脱出或腹压增高致痔外静脉丛扩张、纡曲所致者为静脉曲张性外痔,一般均伴有内痔,痔核呈椭圆形或环状不规则,表面青紫而光滑,便后、久蹲时可见曲张的静脉团,肛门坠胀、异物感,短时间内不能消失;因痔静脉破裂,血块凝结可形成血栓性外痔,其多发于肛门外的两侧皮下,呈暗紫色圆形硬结,触之即痛,排便、坐位、行走、咳嗽等均可加重疼痛。

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内痔与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具有上述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多发于肛门截石位3、7、11点处,尤以11点处最多。

[预防措施]

1.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有习惯性便秘者应积极治疗(参“便秘”节)。

2.注意肛门清洁卫生。经常保持肛门及其周围清洁,不要用不干净的东西揩擦肛门,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肛门。

3.不食辛辣刺激之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醇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静脉扩张瘀阻。饮食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每天应保持适当的进水量,以帮助大便排泄正常。

4.生活起居有度。不要久坐、久立、久行、久卧,每天要有适当的运动量和休息时间,睡眠、起床应定时,房事要有节制,切勿坐、卧潮湿之处。

5.孕期时常检查胎位。妇女妊娠期间,应时常检查胎位,以免压迫直肠静脉而致血液回流障碍,有痔者应注意防止分娩时痔患发作,避免生产时发生痛苦。

6.心胸常保舒畅。良好的心态,无忧少虑,可保气血调畅,痔无由以成。

7.积极治疗与痔形成有关的疾患。如肛门疮疡、肛裂等,及时治疗以免疮疡内溃或瘘管形成。

8.年老体弱和久病体虚之人,应多作提肛运动(每日早晚做肛门肌肉收缩动作),有助于痔静脉的血液回流,可防痔患形成。

9.已患痔疾并有明显症状者,要早期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大便后使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肛门清洁;便秘者可用果导片1~片,早晚各服1次,或牛黄解毒片2~4片,每日2次,以确保大便通畅;痔核红肿疼痛、出血者,可用痔疮栓、化痔栓等直接纳入肛门直肠以消炎止痛和收敛止血,或用五倍子散(五倍子大者1个,凿一孔,用阴干车前草揉碎,填入五倍子内,用纸塞孔,湿纸包,煨片时,取出待冷去纸,研为细末。每药末3克加轻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极细末)外敷以清热、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2.中医辨证论治。本法适用于痔核出血,脱出,肿胀,痒痛,便秘等的一、二期内痔,或内痔嵌顿并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不宜手术者。

热盛迫血,表现为大便前后下血鲜红,如射如滴,伴口干、烦躁者,可选用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刺蒺藜10克、槐花10克、地榆15克、蒲公英15克)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湿热下注,表现为痔核脱出,肛门坠胀而灼热,下血污浊,口苦粘腻者,可选用脏连丸加减(黄连6克、黄柏30克、苡米30克、苍术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茅根30克、赤小豆15克)以清利湿热,止血泄浊;热结便秘,表现为腹胀满疼痛,大便干结,口渴心烦者,可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10克、芒硝6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玄参15克)以通腑泄热,但应注意得通则止,勿令大泻;气虚不摄,表现为痔核脱出不纳,肛门坠胀,神疲气短,食少乏力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5克、柴胡6克、升麻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五倍子10克、炙甘草6克)以益气、收涩、固脱。

3.枯痔疗法。用药物如枯痔散敷于中期、后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核表面,通过强力腐蚀,使痔核干枯坏死,最终痔核脱落而痊愈。

4.硬化剂注射疗法。本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对外痔、痔嵌顿或表面有糜烂、炎症,合并严重的肺结核及肝、肾疾病者禁用本疗法。

5.单方验方。据证选用以下方药有效。

(1)舒痔丸(痔疮内消丸),每次15~20粒,每日2次口服。

(2)痔疮膏外涂,每日换药1次。

(3)大黄10克、柴胡5克、升麻1.5克、黄芩3克、当归6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内痔脱出,大便秘结者。

(4)木鳖子去壳取肉,水磨汁,入冰片粉少许搅匀,用棉棒蘸搽患处,每日3~4次,能消肿止痛。

(5)苦参10克,煎浓汁去渣,再放入鸡蛋2个、红糖60克,共煮熟,去蛋壳后连汤1次服,每日1剂,4日为1疗程。痔轻者1个疗程,重者2~3个疗程可望治愈或明显好转。

(6)蒲公英100克水煎服,并用蒲公英50克水煎熏洗,每日1剂,用于内痔嵌顿并感染者。

(7)黄连去毛,研为细末,蜜调空腹服,每服6~10克,用于内痔出血者。

(8)黑木耳30~50克,煮羹食之有效。

6.手术治疗。有内痔套扎术、痔切除术等,用于二三期内痔、外痔及混合痔,据情况选用。

7.其它疗法。如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电离子治疗等,据证选用。

仅用于中医分享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