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表示,感觉“服务态度不好”,“多少有点不礼貌”,“很不舒服”。被有相关知识的聋哑人学校老师科普,说因为听障人士的语序和表达和正常人不一样,能够拼成完整的主谓宾就很不错了,如果用很多形容词或者感情类的词汇他们是无法拼出来的,很难表达出感情。这位老师表达道:“平时上课他们说出来的都是老师,黑板,我擦,夸我吗,这样沟通的。”
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科普,可能很多这类的特殊人士就要被误解了,这就是互联网聊天中文字的力量了。
显而易见的是,文字本身确实是带有感情,除了一些无法使用感情词汇的特殊人士外,普通人却是多少都有一些打字沟通的智慧。
利用一些语气、感情词语来提升表达的确定性,避免拿捏不好态度,让对方想多导致一系列不该有的摩擦,这点几乎已经成为互联网冲浪选手们的必修课。
二、镜面现实:互联网话术同样存在着多面性与排他性场域就是人域,不同的沟通关系中,沟通话术也会随之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格格不入,大家的话术会随着关系而有所不同。
这点不仅在线下成立,在线上聊天也同样成立。同样表达收到了的意思,对待不同角色,前文提到的安安现在会选择不同的词语来回复。
安安表示,她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对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语气与沟通话术,但这样只是还原了现实沟通的语气而已,“无论是现实还是网上,我都是回复老板收到,绝无可能给老板扣个666吧”。
其实,类似这样的话术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既充斥着对待不同角色的多面性,又自成一套规范,对此甚至有很多网友做了一些总结万能模板,以此来应对各种沟通问题。
自从社交关系“上网”后,经由键盘或手写转换成的文字“发送”出去就等同于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者可以凭借语气用同样的词语表达不同意思。大多数人际往来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也确实往往需要“听”而非“阅读”来理解。但隔着手机、电脑屏幕的人们却因为距离而更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更难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感觉。
因此合适的沟通话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那些不可言说的感觉可以通过“约定俗成”的语句被表达出来,这样多面的话术便被大众使用和创造。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话术的兴起,也带来了排他性。
语言天生就带有趋同性,在群体的交际交往中,同类的语言交际行为,以及对同一种语言的态度、情感、认知等心理活动取向,都能帮助人们从个体融入群体,或从群体脱离成为个体,语言认同的推动使得群体达成。
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呵呵”“哈哈”以及“微笑脸”的特殊含义,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有人特意为他们去解释,这使得大多数年轻人面对长辈给发来的呵呵,微笑,总是在心头淡淡的掠过一丝尴尬。
为此,甚至有一些教师培训专门培训回复词语的雷区,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率,确保大家都是同频同类,提升群体意识。
而不同的小众圈子,也有自己的独特话术来沟通,很多年轻人会利用话术的多面性来选择自己的群落,排除与自己“风格不符”、“无法交流”的网友。
如汉服圈中制作簪子首饰的小姐姐被称为“簪娘”,注重汉服规范性的自称为“形制党”,或者饭圈女孩将喜欢的爱豆称为“本命”,将团内最小的人称为“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