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果树生长与结果的基础,是水分和养分供养的源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良好,则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跃,就能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吸收,对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可见土地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照顾”为我们生长作物的土地呢?其实,土地也像我们人类一样,它需要呼吸;需要肥料作为它的“粮食”;更需要水分满足自身所需。同理,当它感到不适时,也会产生某些特定的症状。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土地都有哪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土壤出现绿苔或者红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般连续种植十几年之后,大棚土壤开始出现绿苔或者红苔,而且红苔要较青苔性质上要更严重一些。但是近几年有些新棚种植2-3年甚至1年后就开始有青苔发生,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所以也引起了广大种植户的重视。
原因如下:
1. 土壤酸化:北方土壤大部分为中性或者碱性,但是由于长期使用劣质酸性肥料,造成土壤PH下降,逐渐呈现酸性,经测定部分区域的PH值甚至降到了3.0以下,然而我们绝大部分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在5.5-7.5之间,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酸性环境中,我们的作物又如何能够生长好?
2.土壤盐渍化:在底肥时期,我们很多种植户会使用鸡粪等含盐量较高的粪肥作为底肥,或使用一些EC值比较高的肥料进行追肥,造成大棚土壤含盐量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土壤表层,经氧化后逐渐呈现红色,盐渍化的土壤PH值一般较高,可在8-10之间。
3.土壤富营养化:由于盐分在土壤表面富集,适宜于一些藻类生存,当土壤表面干之后,藻类死亡,藻类残体中表现出绿色或者红色。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田间管理不当,造成土壤板结不透水和蒸发量过大引起的盐分离子在土壤表面汇集,导致土壤表面盐分浓度过高和富营养化,部分酸性土壤及部分碱性土壤地区大棚土壤中均有此现象。
解决方法:
1. 合理施用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多使用优质的生物有机肥或者菌肥;在选择肥料时,尽量选择溶解后呈中性或者弱酸或弱碱性的肥料,以及选择EC值(土壤阳离子含量)较小的肥料,该值越小越好;减少复合肥的使用,使用水溶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使用优质菌剂,进行土壤调理,既可以活化土壤养分,又可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2.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节水节肥的同时又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同大家分享:
1. 选用的改良剂尽量不增加土壤养分(主要为氮磷钾养分),并且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平衡的物质。
2、多选用有机类物质,通过有机类物质的螯合作用,增加土壤盐分离子的移动性,减少土壤表明盐分离子的浓度,从本源上解决土壤表面发红现象。
3. 在农户大棚中建议农户采用滴灌,采用漫灌一定要注意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水分蒸,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层。
4. 大棚作物,基肥一定配合使用有机肥,最好为生物有机肥或者菌肥菌剂。(一定认清楚做有机肥的原料是什么,如动植物尸体有机肥,粪便有机肥,及秸秆废弃物有机肥可用,其他类有机肥虽然有机质测定很高,但只是提高测定时候的有机质,如原料为褐煤有机肥,原料为糠醛渣的有机肥这是稳定性的碳,对土壤改善是起不了作用的。
二、土壤发白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俗话讲“酸发绿,碱发白”,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土壤发绿是因为土壤酸化导致的,那么土壤发白想必与盐碱化有一定的关联。
原因如下:
1.气候因素(主要原因):气候干旱导致水分蒸发量大,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的盐分,水分蒸发,盐分集聚到地表。
2.地下水位因素: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日积月累,导致土壤盐渍化。
3.人为因素: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也会导致土壤盐渍化。例如: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滥用化肥等等。
解决方法:
1.化学改良措施: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及矿质化肥改良盐渍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有机或无机肥料、矿质化肥、亚硫酸钙、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亚铁、高聚物改良剂及土壤综合改良剂等。其原理是通过酸碱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的发生。盐碱地土壤结构差,有机肥通过分解微生物、形成腐殖质,促进土壤团粒形成,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提升土壤缓冲能力,并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从而降低土壤碱性,同时腐殖酸钠还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增强其抗盐性。腐殖质肥料中有机质分解会形成有机酸,不仅能中和土壤碱性,还能加强养分的分解,増强磷的有效性·所以,合理施用有机肥对于改良盐渍土,增强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用。
2.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长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够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弱地表积盐速度植物吸收盐分能降低土壤盐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变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土壤脱盐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还能改善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同物理、化学改良措施而言,生物措施成本低,环保有效,同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颇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3.综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较高,不具有长久性,而且受水资源的限制,不易推广化学措施见效快,但若使用不当,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剂后需要大量的水冲洗,应用起来较困难且经济成本昂贵生物措施能减少土壤盐分,但不能完全解决盐渍化问题。经多年实践发现,土壤盐演化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仅用某一种防治措施并不能达到改良的最佳效果。近年来,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使用淋洗脱盐、深翻松耕及广泛栽植耐盐植物等综合治理措施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作者:肖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