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蹶鼠外形酷似小型鼠类,性情非常温顺。它们分布范围狭小,数量稀少,多在夜间活动。目前,人们还不太了解它们的历史和生活。中国有4种蹶鼠,长尾蹶鼠是其中的一种,分布范围狭小,数量稀少。
长尾蹶鼠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物种,它的数量和种群增长趋势目前未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数据不足”。据报道,长尾蹶鼠原产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乌苏里地区,在库页岛、朝鲜也有发现。
动物学家根据几个有限的标本描述了长尾蹶鼠的体貌特征:它的外形与巢鼠类似,体重8-10.3克,体长59-71毫米,体型较小。尾长96-118毫米,几乎为体长的2倍,可超过体长1.66倍。耳长12-13毫米,形近圆形。体背面为鲜明棕褐色,背脊色深,杂以黑黄褐色,腹毛端灰白色,毛基污白色。前后足背面被白色短毛,掌、蹠均裸秃。尾上面,同背棕黄色,下面呈稍淡的灰黄色,上下色差不甚明显,几乎一色。
长尾蹶鼠的数量稀少,极难捕获,标本最早见于19世纪50年代。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先后在东北各地包括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东北大平原进行了兽类区系调查。在吉林长白山区临江县获得一只长尾蹶鼠标本,可惜标本不慎遗失。现仅存一个采自吉林白山市临江县三岔森工局哈尼的头骨有残的标本,保存在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另外,黑龙江卫生防疫站藏有一雌体头骨标本,但也已破碎。
长尾蹶鼠具有发达的胡须和较大的耳朵,触觉和听觉非常灵敏,可以感受到虫类发出的微小动静。
它的尾长几乎是体长的两倍,长长的尾巴有助于它们在树上保持身体平衡。
科学界对长白山的蹶鼠种名曾有异存。以往人们认为该鼠与四川、甘肃、青海及黑龙江一面坡的同为中国蹶鼠。最近,研究人员依据尾长率=1.66等度量指标以及头骨特征,认定在长白山区分布的应为长尾蹶鼠。蹶鼠属的动物虽然在某些地区有分布,但由于它们完全是夜行性动物,人们很少能在野外见到其踪影。在中国分布有4种蹶鼠,除长尾蹶鼠外,草原蹶鼠、天山蹶鼠和中国蹶鼠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它们栖息在草原、河流、潮湿的草地和森林中。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蹶鼠的自然史知之甚少。
长尾蹶鼠喜欢在腐朽树洞穴中隐蔽和越冬,也常在腐烂树洞中觅食虫子。
在长白山的兽类中,长尾蹶鼠的尾巴与体长之比最大。在树上,它们尾巴卷曲,缠住树枝以支撑身体,寻找枝叶上的昆虫或浆果。
多年来,科研人员在长白山不同垂直带对啮齿类动物进行调查,采用笼捕或木夹捕捉方法均没有采集到标本。长尾蹶鼠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人们很难在野外环境中对其进行观察,对它们的生物学了解甚少。2018年,我们活捕到几只长尾蹶鼠,并成功饲养了其中的3只,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获取了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信息。
通过查阅文献,人们只能获得长尾蹶鼠的分布地、食性等少量信息。目前知道它们主要栖息于针叶混交林、灌木丛和塔头甸子等环境,以树洞为隐匿场所,昼伏夜出,通常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可能有冬眠的习性。年繁殖次数、妊娠期等均不详,仅黑龙江有怀胎5仔的记载。事实上,长尾蹶鼠的生存环境鲜为人知,对它们的繁殖行为更是一无所知。
长尾蹶鼠的喂养几乎与喂养实验室中的白鼠一样简单,但在日常管理上有些不同。为了更贴近野外环境,研究人员必须给笼子里多添加一些土,为其提供丰富的树洞材料。我们发现,在饲养环境中,长尾蹶鼠的性情非常温顺。触摸它的背脊时,它一动不动,不像其他啮齿类动物那样很快逃离,也没有危险的攻击行为。
在长白山兽类中,长尾蹶鼠的尾巴与体长之比最大。长长的尾巴,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在饲养笼子里和野外做了一些实验观察,发现长尾蹶鼠擅长爬树,是出色的攀爬者。在树枝上用长尾巴钩住枝条,可以倒挂,穿梭在枝条间。从树上下来时,常借助尾巴,头朝下缓慢下来,尾巴是它们的支撑工具。虽然长尾蹶鼠是跳鼠科动物,但没有观察到它们从树上往地面跳,在地面上也不跳跃。在地面活动时,长尾蹶鼠的尾巴有些拖地,但很少弯曲或翘起。从尾巴的利用角度分析,它们可能喜欢在树上觅食各种虫类和果实。
长尾蹶鼠很少挖土洞,在没有树洞的情况下常钻入枯枝落叶层隐蔽,而不是在地上挖洞。它们喜欢选择树洞入住,黄昏和夜间是最活跃的时候,白天几乎很少出来活动,躲在树洞里,非常安静。
长尾蹶鼠几乎不储存食物,每天的食量很少,一天消耗一个蚕蛹和一两粒花生米就能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在一个森林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它们不需要储存食物。地上的各种昆虫幼虫和果实,足以满足每天的食物所需。
研究者在观察时发现,长尾蹶鼠的食性并不繁杂,主要以昆虫为食。每次试验放几种它们可能觅食的种类,如蛋白类、水果类、坚果类、浆果类、植物类等,观察它们对食物的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长尾蹶鼠主要选择蚕蛹、花生米和苹果,有时也食山荆子,但不吃树叶和草类植物,也不啃食树皮和松子、榛子等坚果。在食物缺少时,也吃少量的饼干或面食。它们几乎不喝水,这说明长尾蹶鼠体内所需水的来源主要依靠食物。
长尾蹶鼠倾向于群居生活,个体之间几乎没有争斗,多数情况下几个个体相依在洞穴或草堆下缩成团休息。它们休息时,会把长长的尾巴缠绕在身体周边,酷似用尾巴缠住身体。休息时的体态奇异,总体呈球状,有时腹部朝上,但头部却完全埋在腹部里。
观察期间,很少听到它们的叫声。夜晚出来觅食的时候,有时会发出很低弱的声音,叫声很像有些昆虫,发出细而婉转且短的两音节。如果不细心听的话,是感受不到的。也许,它们在遇到危险或其他情况下,会偶尔出声。
长尾蹶鼠是冬眠动物。有些文献记载,它们冬眠时间至少有6个月。在饲养情况下,还没有迹象表明它们要冬眠。但是外界环境低温情况下,它们的活动比较迟钝。我们见到过,低温下它们就像是假死一样,腹部表现呼吸波动,但是怎样触动它,身体也没有反应。当时以为要死了,把棉布盖在它的身上,不久就恢复了活力。
被圈养的这3只长尾蹶鼠为科研人员了解该物种的生活习性创造了机会,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通过人工饲养,科研人员能够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这个陌生而奇特的物种,告诉人们它的生态习性。
目前,我们尚不了解长尾蹶鼠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们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要回答长尾蹶鼠种群数量为什么那么少、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其种群数量、它们如何适应环境等生态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该物种的长期进化和生活史等特征,这些答案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讲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管理者在制定一些物种的保护计划时会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