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近现代规模化工业企业,始创于九江,解放前,江西最大的工业企业也在九江。九江民族工业的基础,始于纺织业,第一家纺织厂的创建人是朱仙舫先生,他是江西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也是江西民族工业的奠基人,正是有了他的卓越贡献与成就,才有了九江长达七十年的纺织工业的辉煌。
朱仙舫的家乡原属于临川县,今属进贤。他自小聪慧,曾获县试第三。科举废止后他考取官费留学生,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他见到海关贸易统计,进口纺织品占首位,故立志报国,选学纺织,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
1911年朱仙舫学成回国后,进上海恒丰纺织新局任工程师。恒丰纺织新局又名恒丰纱厂,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厂。朱仙舫在工厂任职期间,历时数年著成的《理论实用纺绩学》上、中、下三篇,是我国首次出版的中文纺织科技书籍,结束了中国只有外文原版纺织书籍的历史。
《理论实用纺绩学》后编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1919年,朱仙舫应江西省政府邀请,设计二万锭规模纱厂。经朱仙舫在南昌、九江两地选址,最后确定在九江官牌夹设厂。
在此介绍纱厂的建设背景。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历史悠久,但一直处于简单、低效、低质的生产水平。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是从机器纺织业开始的。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彼时日本的机器纺织业已经兴起,大批向中国廉价倾销纺织品,使中国的土纺织深受打击。男耕女织去掉一半,老百姓的家庭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朱仙舫去日本学纺织,就是为了振兴中国的纺织业。他在上海就职的恒丰纺织新局,是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开设的。
在九江建设纱厂,具有先天的物产与物流优势(见《历史上的今天 · 7月8日 · 九江化学纤维厂》)。江西,尤其是赣北,是中国江南棉花种植基地。棉花体积大比重小,水运具有很大的物流成本优势。九江的问题是,可用来做工业厂房的沿江土地面积不大。且不说一百多年前,1998洪水淹成那个鬼样子,换谁来开工厂受得了?机器设备被水一泡就彻底玩完。
开始朱仙舫将厂区选在城东的九华门一带,但因地皮索价太高,决定改在官牌夹,这里本是一片沼泽湿地,需要将地面垫高一米,才能与南浔铁路的路基平齐。即便如此,费用也比在九华门买地便宜得多,更不用说同时兼顾了水运与铁路运输的便利,铁路车皮可以直停厂门口,水运船只可在附近码头装卸货物。1921年10月,久兴纱厂开始兴建,朱仙舫任总经理,负责工厂的建设及之后技术与生产管理工作,1925年3月,纱厂建成投产,江西民族纺织工业从此开端,江西的规模化民族工业自此起步。
久兴纱厂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官牌夹是老地名,后来的它,当然就是九江(也是江西)第一棉纺企业——九江国棉一厂。地面垫高一米挺有用,98年决堤就在附近,淹得那是一塌糊涂。
久兴纱厂开办后,业务甚是发达,不多久开始了两班倒,工人增加到1300多人。上千员工的企业现在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到了1949年,南昌还没有一家企业的人数能超过千人。这一方面说明九江工业比较发达,另一方面也证明江西的工业真是落后得可以。
挣了钱了就要闹矛盾,才两三年*之间就干了起来,身为总经理的朱仙舫愤而辞职,回到上海,他又当起了厂长,名声也越来越大,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纺织专家。1930年,他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纺织学会,并当选为理事长,之后任职长达19年,直到1949年解放。
1934年,经营不善的久兴纱厂因资不抵债被卖给了美商。朱仙舫不忍自己创办的工厂落入外商之手,于1935年回到九江,他联合一批投资者,集资40万银元从美商手中租下久兴纱厂,更名为利中纱厂,他本人担任厂长。利中纱厂复工后,业务蒸蒸日上,生产的庐山牌棉纱畅销省内。1936年,他又与人合作,到汉口开办纱厂。朱仙舫同时主持九江、汉口两个厂,经济效益甚佳。
利中纱厂职员合影,1937年11月 图源《九江工业老照片》
1938年,九江、汉口相继沦陷,朱仙舫因伤到重庆休养,后在国民政府军政部主办的军用纺织厂任少将厂长职务。
1945年光复后,朱仙舫回到九江,集合*买下原利中纱厂资产,更名为兴中纱厂,并委派自己的儿子负责主要事务,他本人任中纺公司上海第十六纺织厂厂长,并兼任九江兴中纱厂经理。1946年,兴中纱厂基本恢复生产。到1949年解放,兴中纱厂仍然是江西省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被称为江西唯一的“巨大工业”。有研究者认为,九江近代城区人口增加,与劳动密集型纱厂的开设有很大关系。本系列之前的文章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兴中纱厂,《历史上的今天 · 1月21日 · 军火库大爆炸》中的主角,就是一位纱厂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