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有时候是为了强强联合,有时候是为了缓解危机,有时候则是为了免受强国侵扰的权宜之计,但是,不管是何原因,总归是用女人做挡箭牌的苟且伎俩。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通常都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特别是将这些事情放在专业的政治家眼中,更是不以为然。因为,只要能达到统治者们预期的目的,即使保大放小,甚至不择手段,都是可以的。在汉朝开国之初,就是用和亲之法,使得匈奴不再侵扰边境,是刘邦以女人“交换”才得到了国家的片刻安宁。
在汉武帝统治前期,其军事力量一直薄弱,处于劣势,且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枪杆子不硬,直接导致国家在与外敌的对抗之后,更是屡战屡败。最后,没有办法,战场上不占优势,那么,就只能想想炕头儿上的事儿。
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皇室一族安然无恙,便能保住整个江山,而黎民百姓,天下苍生也就能得到庇护。一直以来,骁勇善战的匈奴,都是汉朝统治者的一块心病,双方素来都是冤家对头,更是打得不可开交。在未央宫内,烛火阑珊,汉武帝一脸愁容,思考着如何能够灭敌保家。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执政的时期,将匈奴之患彻底根除。在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向皇上请命,要求出使西域各个国家。而刘彻也觉得,自己铲除匈奴的机会到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张骞出访西域之前,刘彻与他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
皇帝对这位特命大使,可以说是深信不疑的。早在建元三年的时候,张骞就曾经奉命到西域各国,从事“谍报”工作。他就像一个叫花子一般,在匈奴人的刀尖上讨生活,经历了整整13年的流浪生活。最后,张骞终于不负使命,回到了长安。
这样办事出色的外交官,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因为,张骞集忠诚、敏锐、心机、坚韧等多种特质于一身,曾经跟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并且,凭借心中的那张“活地图”,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这,使得当朝政府对张骞大加赞赏,并且,还封他为“博望侯”。
不过,后来因为贻误战机,他的封号又被褫夺了。但是,尽管如此,张骞这块“博望侯”的金字招牌,还是让他名声在外。在各个西域国家行走的时候,只要亮出“博望侯”的旗号来,便可以畅通无阻,平安无事。因为张骞游历各国,汇总了大量信息,更成了皇帝身边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他的口中,经常可以讲出让人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新鲜事情,使得刘彻的好奇心再次加重,所以,非常愿意听张骞跟他说一些“天方夜谭”。而每当这个时候,大汉的皇帝就化身为一个懵懂的孩子,一双渴求知识,了解未知世界的眼睛眨了又眨,对外面的世界,更是心生向往。
在张骞的口中,曾经绘声绘色地向皇帝描绘着远在天边的“乌孙国”,这让刘彻大为感叹,原来,在玉门关外,还有如此强悍的国家。张骞口中的这个国家,正是现在的新疆西部地区。在《汉书》中,曾经说到:“乌孙国,有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刘彻一边听着张骞侃侃而谈,一边自己心里合计,这么强大的国家,如果可以与其联合,共同对抗匈奴,那么,大汉的胜算一定很大。
而这时,张骞却说:“虽然乌孙国很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恩惠将其收买,比如,让公主过去和亲,与他们成为兄弟国,这样可以联合起来对抗匈奴。”张骞的一席话,可以说是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使得汉武帝眼前一亮:“对呀,和亲啊,跟乌孙国联姻,真是一个好主意。”
虽然,联合乌孙对抗匈奴,是一个好的战略思想,但是,运用的方法却还是老一套,那就是“妻以公主”,即把皇室的女儿拱手送到乌孙国首领的床榻之上。和亲这种行为,表面看着是友好邦交,两国修好,实际上是一国向另一国的“示弱”之举。
而这种方法换来的联合,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保鲜期也很短。因为,如果两国和亲之后,在政治蜜月期间,未能将匈奴歼灭,拖得时间太长的话,以后再想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就相对渺茫了很多。正因为如此,汉武帝的脸色由开始的兴奋,变成了后来的满目愁容,闷闷不乐。
毕竟,是八尺男儿,一国之君,如果可以的话,又有哪个父亲,愿意用自己女儿的幸福,去换取所谓的和平呢?靠女人去“维和”,大汉的男子就那么无能吗?
但是,即便皇上心中有万般挣扎,却依旧选择了和亲这条路。
在还没有送公主“过门儿”的时候,大汉先派遣使者去了一趟乌孙国,准备探探口风。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长安城郊外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仪式,为张骞出使西域践行。
张骞此次去往西域,主要身负两项任务:
第一就是向西域各国示好。
第二个就是去乌孙国,试探一下,为两国和亲铺路搭桥。
张骞这次走,那可谓是声势浩大,使团的配置也是气派非凡。前前后后多达300人,每个人都牵着两匹骏马,同时,还带着牛羊数万头,而金银财宝,绸缎轻纱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虽然大汉诚意满满,但是,乌孙国却没有答应这门亲事。
这是为何?
第一,大汉与乌孙国相距甚远,乌孙国没有理由去跟那么远的“邻国”修好。
第二,匈奴人太过强悍,且咄咄逼人,是一个非常强大且难搞的对手,乌孙国没必要为了一门亲事,给自己找上这么个仇敌。
乌孙国的这些个谋士、大臣们也不是傻子,肯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张骞一看自己到乌孙国游说未果,只好跑到别的国家,继续“拉帮结派”。不过,好在乌孙国多年来,对匈奴敢怒不敢言,想将其推倒之心,也早就有了。
通过对张骞的观察也看得出,大汉并不是说说就算了的,更不是夸海口的江湖骗子。所以,乌孙国内部经过再三讨论,终于对大汉抛出的“橄榄枝”有所响应。他们在张骞的使团返回京城的路上,专门派了一支观察团。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两个国家才正式成为了友好邻国,走在了一条道儿上。
就这样,大汉的这条和亲之路彻底铺设成功,和亲的正式流程也开始启动。在公元前105年,乌孙国的使臣开开心心地牵着一千匹马来到了长安城,并代替国王亲自登门求亲。至此,两国的这门亲事就算是做成了。此时的刘彻,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因为他心中知道,乌孙国的这个“高枝儿”,大汉算是攀上了。而乌孙国,更是心甘情愿地登上了大汉这条大船......
参考资料:
【《后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史记·大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