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中国观众第一次在大屏幕上领略到多线叙事、黑色幽默喜剧的魅力。
片子成本300万,票房3000万。有人自费买票100张,站在街上分发给路人,以表对国产电影的支持。
在宁浩这里,电影终于回归到了技术的层面。“传统的中国电影不强调那种理科式、数学式的编剧思路,但我觉得这是商业电影必备的素质。”
年轻时的宁浩
出生于山西的宁浩和贾樟柯是老乡,两个人拍起电影来虽然影像风格迥异,但骨子里都有山西人的精明和务实。
宁浩的父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家里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96年中专毕业之后,宁浩工作不如意想辞职,父亲大手一挥,就给了他几十万起步资金。“如果不拍电影,也许我现在会是个煤老板。”宁浩大笑。
父亲想拉着这个“脑子灵活”的儿子一起做生意,宁浩没同意,想北漂。于是父亲只给了他两千块钱去北京。
他花了四年,完成了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的学历三级跳,还在北京买了车买了房。
最早从干人像摄影开始,相机是借来的,一个胶卷100块,刨去冲洗费,还剩50块,再去掉租相机的钱,还能赚几十。
他拍着拍着,日薪到了两三千。然后他又去搞影视,给北京的摇滚乐队、歌手们拍mv,拍成了“京城MV名导”,一条价格两三万,一年入账七八十万。
大二放假回家,他带着20万现金,进门“啪”地拍到桌上:这是还给父亲当初那两千。
自此,两个男人相安无事,平等交流。他研究电影市场时,会与做惯生意的父亲讨论:中国人到底要看什么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