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装上阵“床车”
“首先考虑到睡觉问题,我们将沙发垫拆下来,往后座一铺,便是一个移动的卧榻。”后备箱里塞的是锅碗瓢盆、各色酱料,她解释道:“要‘浪’好久,走得又比较偏远,担心会被饿瘦了。”她顿了顿,笑着补充道:“出门前花的378元里,266元是买了锅,还做了个火箭炉。”
心灵手巧的她们对于携带的装备有自己的原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多功能多途径;Recycle upcycle。携带式淋浴装备便是她俩脑洞大开的杰作——她们将瑜伽球充气泵、软管与橡皮塞子相结合,一个用人工踩踏的悬挂式淋浴装置新鲜出炉。
“不必等到万事俱备,只要前行在你想要方向,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第一次尝试赤脚穿过丛林
自有绝技在民间“临行前,木小鱼对古法造纸萌生了兴趣,她用红薯皮自造未果,于是我们决定第一站就去探访造纸术。”学习古老技艺、探寻自然智慧,陌小厨将这趟旅行定义为游学。
“我们探寻的第一种传统手工艺,是贵州的古法造纸——石桥皮纸。他们的迎春纸,是修复古籍文物的重要材料,可存千年。”石桥皮纸所在的石桥村,是位于黔东南的一个苗族村落,得名于流经村子里的南皋河穿流出的天生石桥。
石桥皮纸——操纸
千年的“纸街”,有世代相传的造纸作坊,也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的街坊邻居。“逛个街”可以看到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各种式样的皮纸,纸香氤氲,将涓涓古韵渲染得如诗如画。
操纸师傅握住竹帘在池里来回捞荡纸浆,没个三五年的工夫,练不成这“不分左右、不较高下、力道均衡、手速一致”的内家功夫。最后再将一张张成型的纸样贴在烘墙上,烘干或晾几天阴干,才算是完工。而这薄薄的一张纸,需要经过取皮、煮料、碓料、抄纸等18道工序手作、40多天历练,包含了人们无穷的智慧。拿着这薄薄的一张纸,陌小厨感叹道:“真是舍不得下笔啊!”
同处于贵州丹寨县的排莫村,是有着“东方第一染”美誉的蜡染发源地之一,也是让这两个姑娘宁愿盘一整天山路也要到达的下一个目的地。
排莫村画蜡片的苗家女
排莫村还保留着以前村落的模样,毗邻而居的苗家吊脚楼依山而建,远望有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蜡染就是苗家人的日常生活”,木小鱼回忆着,“没有样板、没有图册,她们不照着图画,大多也不用铅笔画线稿,画圆不用圆规,画直线也不用直尺……”
苗家女用蜡刀作画,用种植的马蓝制作蓝靛染膏,再反复染、晾,化腊、冲洗,最后蓝白相间、带着“冰纹”的蜡染就面世了。
“亲历这一番,才发现老祖宗的技艺,藏着古老的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只是现在的我们将这些天然的技法丢得太快了。” 陌小厨不禁感叹道。
少数民族的宝藏一场雨过后,山底开始泛起磅礴的雾气,如梦似幻,却又在刹那间烟消云散无迹可寻。为了拍佤山云海,陌小厨和木小鱼在云南普洱市的佤山安营扎寨了好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