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的定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8 23:59:32

最近看育儿文章,看到一个词“高需求宝宝”,顿时给我跪了,爹妈不会带就不会带,为啥要给娃扣这么大一个标签,以后这爹妈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搞不清小孩要什么,不明白他为什么想做某件事,只能叹气:我咋养了个“高需求宝宝”,这锅宝宝不背!!

作为一名长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兑硫酸、高锰酸钾、氯化钠的苦逼博士后,我唯一使用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娃在1岁以内的哭闹永远在这三种情况徘徊:困了、饿了、拉了,此时控制变量法用起来,首先解开尿布查看,如果不是拉了,用手指碰碰下嘴唇,如果还不是,哄一哄,看看是否闭眼。为什么说这是控制变量法呢,因为有不少父母一看见娃哭闹,奶嘴一塞,同时换尿布、抱起来哄。你做的事情越多,娃的真实需求可能会越被掩盖,同时还会让你觉得手脚忙乱。下一次你依然靠猜,依然塞奶嘴,久而久之,娃的哭被抑制,难以表达真实的情绪。

当然,我有一次这样做完,娃依然一脸不开心,重复一遍,发现尿布没包好,身体不舒服,再次包完尿布,完事儿。

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的定义(1)

第二种非哭闹,但满脸不开心的情况,就稍微复杂一点了。表情介于哭与未哭,一副委屈样,看起来又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这种情形出现在娃稍微大一点点,开始有意识什么是喜欢,什么是不喜欢,大概3-7个月左右。

床边准备玩具若干、安抚奶嘴一个,日常关注娃在什么情况下比较松弛和舒适。我家娃的特点,爱坐着看前面,不爱斜躺,不爱摇篮式哄抱。除去第一点3种情况,再开始看娃可能又产生了什么新需求。比如躺着的时候喜欢侧面看着玩具,不喜欢往天上看,因为玩具够不着,比如想和大人一样跟着坐着看电视,不喜欢被强搂在怀里却啥也看不到。

在超过7个月之后,有的孩子已经能发单音节的词,开始能坐着玩玩具,和外界做进一步交流。这时候最易产生哭闹的是分离,与重要他人短暂的分开,比如突然看见妈妈出门,起床的时候看不到最熟悉的人,都会让娃瞬间变成小泪人。

这个时候要观察的是,娃在谁离开的时候情绪最大,当时是否手上有安抚作用的玩具,通过多次观察判断娃在哪种情形下是最不能接受的。除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还需要在家长没出门时练习短暂分离,比如将人躲在门后,一会又出来,然后再增加等待时间出去房间外,再回来。给予安抚玩具,由玩具代替父母陪伴。

在多次练习后,小孩开始建立一个认知:妈妈/爸爸只是短暂离开,很快会回来,每次都是这样。

在孩子已经能够自己行走,进行简单的表达后,就已经到另外一个阶段了。

这时候,情况会比之前复杂得多。有时候你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玩具掉地上了也哭,一个动作突然不顺利了也哭。控制变量法继续用起来,首先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安抚,比如拥抱,摸摸头,同时问宝宝怎么了。在小孩学习做任何一件事情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将一个玩具放到指定的位置,比如模仿大人进行行走、坐下,都是经过很多次磕磕碰碰才学会的。

这时候自信与自卑是共存的,每成功一次就增加一份自信,当然,每失败一次,所有的信心会被打垮。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看看他上一分钟发生过什么事情,再根据事情询问孩子,虽然他们不一定懂得讲,但听得懂大人是否理解他们的情绪。

在搞不清楚小孩为什么哭的情况下,有些大人为了小孩不哭闹,直接把小孩带离原来的环境,让小孩产生注意力转移,也许会有用,但是你错过了一个给他真正的支持和鼓励的机会,而且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还是会哭闹。

这时候保持环境不变,可以指着物品询问小孩,看看对什么东西有反应。我就见过小孩对某件玩具有恐惧,但家长直接把小孩带离,下次同种情况依然哭泣。

最后,与本文也许无关,但作为父母十分重要的个人成长,就是如何接纳“哭”。很多父亲,自己从小就被父母要求做男子汉,不能哭泣,所以等到自己带娃的时候,遇到哭泣会瞬间暴躁、发怒,转眼间就把娃丢给母亲。这种情绪正是复制了当年父母的情绪,投射到了面对娃哭泣这件事上。

而女性通常更加多愁善感,对哭泣的包容度更高,也更容易发现孩子哭泣的原因,能够耐心引导。不过也有些妈妈因为孩子的表现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内心投射了“不应该”,也会对孩子发火。

哭是生而为人极其重要的情绪,和笑一样不可或缺。如果每对父母都能在婴幼儿时期对娃的哭声更加理解,用合适的方法对待,小孩长大后的情绪稳定性会大大提高。愿每对父母都能读懂孩子的哭声,给予他们最需要的支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