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顾柚子园的象群
之后的情况越来越糟。那只大象好像是来踩点的,自他光顾之后,他的“七姑八姨”都跟着来了。象群的破坏力实在太大了,工人住的工棚、以色列进口的滴灌设备都遭了秧。更糟的是,闯祸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扭送公安机关,也不能来强硬手段,简直是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不得,拍不得。
被象群毁坏的设备
在此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柚子姐一家跟野象打起了拉锯战,不断的破坏,不断的维修,反反复复。“到后来工人实在是受不了,都跑光了。”
“因为定位做绿色食品,我们不打除草剂,一直是人工除草。当时所有工人都走了,果园开始长荒草,一千多亩地,我跟我先生两个人怎么都管不过来。”
提到此事,柚子姐坦白道:“2017年的时候,我可能每过几天就会哭一场,真的是特别无助。十几二十座山里面,就我跟我先生两个人孤零零的守着荒山,当时的心情真不知道怎么形容,觉得这2000多万投资可能打水漂了,感觉特别绝望。而深圳那边的房价都翻了多少倍了,随便甩一套都可以赚不少,我也不至于这么辛苦。不过现在回头想,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只能是往前走,不要去想太多了。”
屋漏偏风连阴雨,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巨额的前期投资,柚子姐唯一的搭档还病倒了。“我先生真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在2016年底病倒了,我感觉我的压力就更大了。”
求助政府,绝处逢生
经过2017年一整年的煎熬,柚子姐开始向当地政府寻求支持。说到此处,柚子姐很有些后悔,此前来普洱没有通过招商引资的渠道,远离了政策与政府的支持,一直在艰难地单打独斗,如今想来,真是走了不少弯路。
形势所迫之下,柚子姐跟政府多方反映情况,寻求支持,后来政府终于同意他们在林地上盖钢筋水泥的房子给工人住,由此果园迎来了转机。2018年夏天,工人宿舍全部完工了,柚子姐马上高薪聘请了八家工人,园子的管理逐渐进入正轨。
柚子姐的果园
跨界农业,要当心的那些坑
虽然野象危机就此化解,但是创业之路依旧坎坷难料。那些血泪教训换来的是柚子姐发自肺腑的忠告:
第一,从自然条件到人文风貌,全面做好前期调查。
做农业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有时防不胜防,所以投资之前,一定要从自然条件到人文风貌,做全面细致的调查。野象的教训刻骨铭心,对于旁观者来说或许是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但对当事人来说,却险些成为灭顶之灾。此外,对于人文环境的调查也有许多新农人容易忽略的重要内容。
“如果是到你不了解的陌生的地方,最好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这些东西其实很重要,特别是像我们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习惯都不一样。他们不像沿海地区的人那么拼搏,而是生活节奏很慢,工作时间比较短,很多人大部分时间精力没有花在工作上,在投资项目的时候,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要考虑进来,因为关系到投资成本。”
工人在果园里劳作
第二,善用政策是做农业的基本功。
“我们没有通过招商引资进来,都是自己在独自经营,政府对我们的支持的力度比较小。投资都是自掏腰包,包括通水通电通路,没有拿政府一分钱,这个压力非常大,就算有足够资金,农业投资也是无底洞,要等四五年才有产出,所以还是要跟政府合作,才有保障。有政府支持,在当地开展项目也会顺利很多。”
不懂政策是很多像柚子姐一样跨界而来的新农人容易吃的亏。其实,农业是一个政策依赖度极高的产业,大到发展方向,小到园区建设,都有政策的指导与扶持。就以柚子姐的果园来说,无论水电路的建设还是滴灌设备的采购都有相应补贴,但需要从业者对相关政策、申报条件、流程等内容相当熟悉。
而柚子姐的亏,还在于没有跟当地乡政府建立很好的沟通,既没有通过招商引资渠道获取支持,也没有在精准扶贫的宏观背景下,与当地政府建立产业扶贫的协同合作,最后成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单打独斗。
当然,亏不是白吃的,经验来自教训,否极自然泰来。如今,随着果园开始挂果,渠道商们纷至沓来,其中不乏百果园这样的大买家。柚子姐计划着,把营销交给更专业的人来做,自己还是在大山中安心种柚子,待果园成为真正的示范园,会考虑带动当地农民一起投入产业,共同致富。
“我们还是把果园管好,之后能够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做一点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做农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做农业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足够的信心、毅力、决心,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我现在感觉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