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戏剧,大家第一想到的,应该就是京剧,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广的剧种,有“国剧”之称。然而除了京剧外,许多地区的地方戏也相当有特色,它们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也是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
今天要讲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它是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以及中国台湾的地方传统戏剧,在漳州也有“芗剧”之称。歌仔戏并不像京剧那样流传至全国范围,它实际上只是一种小剧种,但在福建省戏曲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却有着相当独特的地位,因为其连接着两岸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观。
歌仔戏其实是从中国台湾传过来的,它是所有剧种中唯一起源于台湾,并在福建扎根的戏曲剧种。由于台湾人有很大部分都是当初从福建移居过去的,所以台湾的语言其实就是福建的闽南语,二者相通。
而台湾歌仔戏的语言采用的就是闽南方言,语言上的局限使它无法做到全国范围内的大流行。但在最初流入福建闽南等地的时候,却正是因为这语言上的无障碍,才进一步增强了其传播速度,并最终成为两岸群众共同喜爱的一种戏剧。在经过百年的发展和蜕变后,歌仔戏也已全然闽南化和大陆化了。
歌仔戏在台湾的发展过程明末清初,福建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等闽南民间曲艺歌舞传入台湾,而后在台湾本土发展成民间迎神节日会上的演唱形式——歌仔阵。在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形式之上,又吸收了白字戏、京剧、梨园戏、高甲戏、潮剧等多种戏曲艺术,经过糅合创新后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新的剧种,因其前身是“歌仔阵”,所以称其为“歌仔戏”。
台湾以前的歌仔戏,主要是在庙前广场演出,底下围着一帮群众观看。这种形式年纪稍大一点的应该都会有印象,小时候村里举办什么节日,都会请来戏班子,搭台演出,围在下方观看的乡亲们或搬凳子坐或站着,相当热闹。现在闽南地区也会有这种习俗,只是没以往热闹了。
后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台湾,人民受到压迫,这时候台湾当地兴建了一些剧院,引入了日式娱乐,但并没有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在外来势力的压迫之下,歌仔戏也不得不转入城市发展,去寻找新的演出机会。这时精明的台戏商亲赴大陆,了解大陆戏曲市场,多次赴陆演出。从地方到城市,从庙会野台到城市戏院,歌仔戏就这样逐渐向商业化转变。
另有一些台湾歌仔戏艺人为躲避日本殖民者的迫害,逃离台湾,将歌仔戏带入福建闽南,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歌仔戏在闽南地区的迅速传播。
而后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为了迎合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需求与新要求,同时也为了开拓歌仔戏的市场,歌仔戏需得与时俱进,做出改变。原先的小戏向大戏靠拢,音乐、服装、排场等方面也都向更精致、更大型方面呈现。
在改变的当口,善于吸收新鲜事物的海派京班成为了歌仔戏的学习对象,海派京班具有阵容强盛、技艺精湛的特点,歌仔戏充分学习了其在真刀真枪、机关布景等方面上的优点,尽力寻求新面目、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