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锦歌)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精华成分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仔戏,闽南话叫做“gua a hi”。
顾名思义,以“歌”唱形式表达的戏剧。
清朝年间,福建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等闽南民间曲艺歌舞传入台湾,发展成民间迎神赛会节日的演唱形式——歌仔阵。在台湾,又加入了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戏剧的内容,经过糅合吸收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因其前身是“歌仔阵”,故称“歌仔戏”。
歌仔戏最早始于闽南漳州,漳州又有“芗城”的别称,因此,在漳州又称之为“芗剧”。歌仔戏虽然是台湾闽南人的称法,但现在使用闽南语系的厦门和泉州,也都称之为“歌仔戏”。
先说歌仔戏在台湾的盛行程度。
当年马英九为了竞选台湾地区*,特意请了台湾宜兰有名的歌仔戏老师为马英九这个“外省籍”人恶补歌仔戏演唱片段。马英九刻苦学习歌仔戏后,每到一处本土选民聚集地,马英九就唱上一段歌仔戏,以博得本土籍选民的支持。由此可见,在台湾,歌仔戏受本土民众的欢迎程度。
在闽南,每当一些传统节庆,许多村镇都会请戏班(剧团)到乡村演出,常常是连续演上数日,附近乡镇的人都会赶来看热闹。一个戏班在各个乡镇中“巡回演出”长达数月之久。在闽南,诞生了一种职业——唱戏。
歌仔戏最初以一对男女对唱为主,逐渐发展到有“生、旦、丑”三行兼具。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和正旦;“丑”行有三花和老婆等角色。
歌仔戏的剧本以民间故事为主,传统剧目主要有:《陈三五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刘秀复国》等。剧情多以“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宣扬传统文化为故事主线,悲壮豪情,扣人心弦。
歌仔戏的伴奏乐器也多以闽南剧种中的“泉州南音”乐器为主,有椰胡、铙钹、单皮鼓、锣、唢呐、大简弦、二胡等。
音乐方面,歌仔戏的唱腔音域高低起伏变化不大,接近日常小调,容易哼起来。闽南话的发音具有声韵优美的特色,加上歌仔戏口语化的唱词,细细听起来优美动听,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在台湾,歌仔戏一直都很盛行。每当庙会时,在公庙前的广场上搭台唱戏,四里八乡的观众踊跃前来观看,戏台被围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因此诞生了号称三大剧团,分别是“屏东的明华园天字团、台南的秀琴歌舞团、高雄的春美歌剧团”。
在台湾,一些乡村,婚丧喜庆都得请来戏班演出,制造热闹气氛。
歌仔戏在台湾的发展,从广场搭台唱戏到进入剧院,再发展到广播歌仔戏、电影歌仔戏、电视剧歌仔戏。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的歌仔戏进入巅峰时期,著名的三大电视台也争抢这一观众喜闻乐见的戏种,台湾地区“中视”的“河洛歌仔戏团”、“华视”的“叶青歌仔戏团”、“台视”的“台视歌仔戏团”,家喻户晓,几乎都在晚上的黄金时段播放歌仔戏节目。当年,闽南地区的走私物品中,除了邓丽君的录音歌带,还有就是台湾歌仔戏的录像带,成为最为抢手的热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