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规定,颗粒钾与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氧化钾含量分别为≥62%、≥60%、≥57%,这三档指标均高出农用氯化钾优等品(≥60%)、一等品(≥57%)、合格品(≥55%)2-3个百分点,有利于提升氯化钾品位与质量,避免低品位氯化钾充斥市场,维护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肥料级氯化钾主要技术指标
新标准中,水分含量变化最为明显,指标成倍数缩减。农用氯化钾标准中,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的水分含量指标分别为≤2%、≤4%、≤6%。而新标准规定粉末晶体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1%、≤2%、≤3%,颗粒钾Ⅰ型、Ⅱ型、Ⅲ型水分含量分别为≤0.3%、≤0.5%、≤1%。尤其是颗粒钾优等品水分含量不得超过0.3%,仅为原农用氯化钾标准的15%。
严控氯化钾中的水分含量,则有着生产、农用方面的考虑。水分含量是氯化钾等肥料在贮存过程中结块的最大因素,给使用带来诸多困难。水分含量越高,肥料颗粒中的盐分越容易溶解,就越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再结晶后就容易形成结块,反复的溶解-结晶过程就会导致严重结块。
实际农业生产中,易结块的化肥,不仅拆装麻烦,还要抡起锤子棍子敲砸才能施用,在机械化施肥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当下,显然不是经销商、种植户的首选,进而影响企业的品牌美誉度。此外,《磷肥与复肥》杂志2015年发表的《氯化钾原料对复合肥结块的影响》一文也指出,使用水分含量过多的氯化钾作为原料生产复合肥,同样是后者堆放5-7天就出现结块的重要因素。
不过,新标准将水分从6%减少到1%、3%甚至0.3%,且养分含量同步增加,虽然氯化钾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但生产角度来看,将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成本。
两大指标首次出台
“杂质”给出限量
氯化钠(盐)、水不溶物是均是钾肥中的“杂质”。过量的“杂质”对农田土壤及农作物来说,是有害因子,这也是氯化钾肥料质量和划分品级的一项主要技术指标。
农业生产上,土壤中“盐”含量过高,则会导致土壤盐碱化、板结。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曾在“2014中国钾盐行业标准研讨会”上表示,土壤钠离子过多,对植物造成盐胁迫危害,部分地区出现“烧苗”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应合理限制氯化钾这一大宗肥料中的钠含量。新标准中,肥料级氯化钾中氯化钠含量则首次明确限定为Ⅰ型≤1.0、Ⅱ型≤3.0%、Ⅲ型≤4.0%。
水不溶物是指氯化钾肥料不溶于水的杂质,主要成分为砂、粘土、钙和镁的碳酸盐及有机残余物等,影响氯化钾的质量。
新标准将水不溶物的含量指标限定为≤0.5%(Ⅰ型、Ⅱ型)、≤1.5%(Ⅲ型)。而目前正在执行的“农用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并未对氯化钾中的氯化钠含量做出限定。同时,现行农业氯化钾合格品中的氧化钾质量分数含量限定较低,会导致部分杂质进入土壤和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甚至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