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工干部为主组成的敌后武工队
战争年代的我军政工干部,是不是都如这些年影视中表现的那样,都是只会念教条的穷酸或一闻枪响就吓得尿裤子的懦夫呢?当然不是!和国民党军中的指导员多系文人充当截然不同,中共军队中的政工干部几乎全部起于卒伍,是枪林弹雨里成长起来的,小到连指导员,大到团、师的政委,哪一个不是把带兵打仗作为第一职责?哪一个会在战斗中比同级军事指挥员靠后半步?特别是最基层的指导员,全部是从优秀的排长中提拔和从连长的岗位转任,怎么可能会出现连枪都不会使的情况?怎么可能会听见枪响就吓得尿裤子?
从红军时期到最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指导员代行牺牲的连长指挥并致胜的例子比比皆是,又怎么可能对战术一无所知?如果有兴趣,了解一下战斗英雄张明、周文江、宋双来、阎守庆、李延年、胡绪清、钱富生、和自兴、杨天才等不同时期指导员的英雄事迹,看看他们和《集结号》中的指导员是不是一回事。
抗战时期的华北敌后,曾组建有多支特种小部队——敌后武工队。武工队的威名与战绩众所周知,但可能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武工队的队长和骨干队员,几乎全部是从部队的政工干部中抽调的。如果真的像《集结号》中表现的指导员那个怂样儿,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令敌伪闻风丧胆的武工队?
我军历史上,造就出众多能征惯战的名将,其中如邓华、杨勇、王震、陈锡联、叶飞、王建安、刘亚楼、张爱萍、傅秋涛、钟伟、丁盛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你看看他们的履历,不也都是政工干部出身的吗?如果真像《亮剑》中表现的政委那样只念念教条管管生活,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这一大批沿着指导员、政委等政工岗位成长起来的赫赫战将?
附:本文在自媒体发出后,有多人提出不同看法和疑问。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统一回复如下:
一、写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几十年来文艺界这股妖风,覆盖了苍白无力的正史的教育效果,产生了巨大的毒作用,使很多六十岁以下的一波又一波的作家、编导演,也包括相当多数的读者和观众,不知不觉在潜意识里播下了轻视和否定我军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的种子。我的一个六零后微友,曾经很坦诚地给我说:从理性上,我相信你说的武工队的骨干主要是政工干部,但从直感上,让我把政工干部和武工队联系起来,有点难。我理解他说的难。改开四十多年来文艺作品中塑造的政工干部,已经完全没有了十七年作品中洪常青、魏强、李正、萧祥、王文清那样正面的角色,而差不多都是《亮剑》《集结号》中的那个怂样。这些被严重歪曲了的政工干部形象,就像是标准化脸谱,已经牢固地印在他(他们)的脑海里,要想改变印象,谈何容易!不得不承认,在这点上,张正隆、冯小刚们是得逞了的。
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想以一己的微薄之力,拆穿张正隆、都梁、冯小刚及网络同类者之流歪曲历史,推崇和张扬一长制而否定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卑鄙伎俩,告诉愿意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中共军队并非《雪白血红》《亮剑》《集结号》表现的那样,并非像国民党军和西方军队那样军事长官一人独大。至于军政主官谁说了算,不同时期不一样,也不重要。
执行双长制的我军双主官,即便是“政委最后决定权”的红军时期,军事首长与政委之间,也是互相配合,共同对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军事主官也参与政治工作,政治主官也参与战术方案制定)的,真正使用这个“政委最后决定权”的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政委对军事首长是尊重的,对于军事首长的作战决心,是积极给予支持的。换句话说,军事首长在多数情况下,对于作战方面的事是说了算的。这个问题,老电影《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等是处理得十分准确到位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细品。十七年很多战争题材老电影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思想性、艺术性近乎完美。
中共军队中的双长,肯定也会有分歧,甚至争吵,但主要还是工作意见上的分歧,就好比球赛暂停期间队员们关于战术运用的争吵。当然,我说的是绝大多数,不包括少数人的个别现象。
二,关于刘邓大军刘大还是邓大的问题邓在党内地位高于刘。邓早在抗战时期,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又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只要对我党我军的运行机制有那么一丁丁点了解的肯定清楚,谁在党内职务高,谁的责任大,具体到刘邓大军也一样。在二野的全局把握上,邓对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负主要责任(这也是他任淮海战役前委*的原由),但在仗怎么打、兵怎么练的问题上,肯定是以刘为主的。
像二野当年的情况,一直到今天都同样,即政委多数是上一级党委成员,但军事首长一般不进入上一级党委。比如团政委要进师党委为委员,而团长不进师党委;连指导员要进营党委为委员,而连长不进营党委,这也符合政工首长以上一级党委成员的身份履行党指挥枪职能的本质要求。3
刘邓大军的领导体制,是典型的军政搭档体制,其他几个*军都不是。
三,关于东北解放战争林彪罗荣桓之间谁拍板的问题东北我军的情况,截然不同于刘邓大军。这就必须得交待一下东北我军的领导成员沿革情况了。
1945年10月31日,所有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统一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
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政委彭真,副政委罗荣桓。
1946年6月16日,东北我党我军有一个大的改组,中共中央东北局*改由林彪担任,原*彭真改任副*。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不变,政委也改由林彪兼任,原政委彭真改任副政委,罗荣桓仍是副政委。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有东北军区和东北*军两个番号,一套班子。司令员兼政委林彪,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高岗,第一副政委罗荣桓。
1948年8月14日,东北*军从东北军区析出,组成单独领导机关,*军司令员由军区司令员林彪兼任,政委由军区副政委罗荣桓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