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箱”,图源新华网。
既然是前人传下来的,咱们不妨往前数几百年,看看明清时期宫廷里都有哪些取暖神器。
煤是太西煤 炭是红萝炭说起取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燃料问题。明清时期,宫廷取暖多用煤和炭。
煤多是来自宁夏的太西煤,因出自太西镇而得名,有“太西乌金”“煤中之王”之称。它乌黑发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无味,且燃烧时会放出极高的热量。故宁夏的煤曾被称为“御煤”。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从荒地变为市中心,这块“太西乌金”依然如故。图源新浪博客@年胡子。
而炭,则是木炭,是用来自近郊易州一带的硬木烧制而成,称“红罗炭”。
之所以称“红罗”,《明宫词》中一句诗道出了原由:“吴绫披拂彩装真,上用红罗出惜薪。”
据《酌中志》解释:“惜薪司,凡宫中所用红罗炭者,皆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山中硬木烧成。用红土刷筐盛之,故名红罗。”
如此看来,红罗炭得名的原因是其盛具为红色的箩筐,不过,至于为什么是红罗而不是红箩,就不得而知了。另外,红罗炭的写法也很多,除了以上两个,还有写作红萝炭、红螺炭的。
如今西安门外大红罗厂街的口袋公园,主体形象为红色的箩筐,清代时这里是存放红萝炭的地方,图源网络。
红罗炭火热耐烧、灰白不爆,不仅烟少,而且在燃烧时还会产生轻微的香气,主要供应皇太后、皇帝、后妃等日常起居各处所取暖。
清乾隆年间曾钦定过薪炭的供应标准:皇太后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贵妃为90斤,皇妃为75斤……依级别大小供应薪炭。
供应薪炭的日期也有规定:即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时开始发放,在次年春暖花开时节停止发放,与如今我们每年的供暖时间类似。
燃料的问题解决了,用煤炭取暖的方式可就五花八门了,首先来说说“地暖”。
老北京有首童谣:“说什么说呀,锅台连着锅呀,唱什么唱呀,锅台连着炕呀”。
清人褚维垲有一首《燕京杂咏》,诗云:“安排衾枕卧无床,土炕家家砌曲房,移置砖炉深夜靠,惯薰煤气当焚香。”
这说的都是旧时寒冬时节家家户户用火炕取暖的情景。
而在皇宫里,尤其是皇帝办公的三大殿(一般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养心殿以及部分寝宫的墙均是空心的,殿内地砖下砌有纵横相通的烟道,直通向殿外的地炉子。
故宫养心殿,图源站酷。
当地炉子烧起来的时候,热气会均匀地扩散到地面与墙壁的每个角落,整个大殿,温暖如春。这样做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而且还没有烟灰污染,类似于今天地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