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上海孤儿的故事,60年代上海哪来那么多孤儿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9 08:00:45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

这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嗷嗷待哺的汉族孤儿,在草原上,牧民们把这些南方孩子亲切地唤为“国家的孩子”。

3000上海孤儿的故事,60年代上海哪来那么多孤儿(1)

改编自“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事件的电视剧《国家孩子》片段

困难时期内蒙古收养三千孤儿,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1959-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长三角一些农村的家庭因为养不活孩子,无奈把幼童送往周围的城市。

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因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录,该消息传到党中央后,*总理希望内蒙古支援一些奶粉给这些孤儿,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是,支援奶粉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以后怎么办呢?答案是:让草原人民把他们养育大!

1960年5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内蒙古卫生厅党组《关于1960年收容并入儿童工作的具体计划》作出批复时强调:“希望你们迅速具体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一定要做到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建设了10座大、中型育婴院。1960年初,内蒙古开始了接收孤儿及安置工作。

当第一批近百名孤儿到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时,孩子们个个瘦得皮包骨头。

当年海拉尔市育婴院为孩子们拟定的食谱被保留了下来(如下图)。这样的营养安排,在困难时期是远远高于城镇居民餐桌水准的,这对当时遭遇旱灾且牛羊大量死亡的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是一份千方百计要让孩子吃得好的真心。

3000上海孤儿的故事,60年代上海哪来那么多孤儿(2)

图源:《内蒙古接收“三千孤儿”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研究》

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名孤儿。

抚养28名“国家孩子”的草原“额吉”(蒙古语:母亲)

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内蒙古自治区的育婴院招收和训练了一批保育员,她们主要是一群18-40岁左右、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蒙古族妇女和小部分汉族妇女,由于任务紧急,也有部分保育员没有读过书,但她们都在接受培训后,达到了初级卫生人员的水平。

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完成了照顾孩子的任务,这些额吉,成了草原上最美丽的女性,都贵玛就是其中一员。

据央视网报道,1942年,都贵玛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在她4岁那年,父母双双离世,都贵玛由姨妈带大。

19岁时,她接到了这个光荣的任务,“苏木领导问我,能不能照顾孩子,我就回答当然能了,我当时还比较兴奋,以为照顾孩子是一件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想着肯定比在牧区放牧强。”

随后,都贵玛被分配到乌兰察布四子王旗保育院,在培训后,她成为了28名孩子的额吉,孩子中最小的才满月,最大的也只有6岁。

3000上海孤儿的故事,60年代上海哪来那么多孤儿(3)

面对这些从南方来的孩子,4岁便失去双亲的都贵玛对他们的处境很能共情,“根据我们蒙古族的传统,我们带着衣服给他们穿上,意味着这些孤儿将在草原上重获新生。”

都贵玛回忆道:“白天要照顾他们吃喝,晚上还要值班,夜班是最难熬的,根本没法睡觉,一个醒来哭,其他的就跟着闹。”

3000上海孤儿的故事,60年代上海哪来那么多孤儿(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