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裁剪
袖子 在四肢里,胳膊和腿是同等地位,但裁剪的时候,并不把裤腿单独列出来研究。这不是说裤腿不重要,而是由活动特性决定的。腿大多数时候都是直着的,很少有人把腿前翘高或后踢高,除非做运动。坐下的时候腿与臀的确是呈弯角,裤子会起大量的皱褶,但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上身,谁看你坐着的时候腿上是否有褶呢?所以裤子的裁剪并不把裤腿独立,从上到下一片过,皱也好、绷紧也好,不管你。 袖子不同。人的活动多半靠手完成,胳膊从来不老老实实的放着,一会儿前抬、一会儿侧伸、有时候挠挠背、偶尔还举到天花板上。立正的时候,手臂放没放好,一眼可以看出来,有点脏的、皱的、斜的通通显露无遗。所以,在裁剪中,袖子就很重要――如果连袖子都不重要了,那简直没什么重要的了。
别看现在我们穿的衣服,袖子都正儿八经的裁啊、缝啊,搞得神乎其神的,其实当初袖子的地位与裤腿是一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汉服,标准的十字架,裁起来特简单,会拿剪刀就会裁。所以古代的小姐太太们都自己做衣服,地位很高的夫人才请别人做。
但这种袖子有很明显的毛病:把胳膊平伸成十字架时才好看,一放下来就满脸皱纹。问题是人究竟有几个时候冒充十字架呢?就算干活胳膊也多半是耷拉着的。多皱,在东方服装体系中根本不算回事,从古到今一直皱着,比如和服与韩服。中国的旗袍马褂之所以比较例外,与西方接轨很紧密,那是因为中国历史的耻辱,汉服完全断代了,只好从西方寻找信心。虽然如此,武术服依然有着汉服的传统,到处是皱,穿上去打一套太极拳,啧啧!神仙下凡~
但不管我们认为汉服、和服有多美,当今世界以西方服装为主流,他们认为多皱不好看,那就是不好看。所以本来天经地仪延续了几千年的多皱就成了毛病,就要改良。
改良是要经过步骤的,这个过程很难考证,我姑且从结构上推测,至于历史真实如何,有待史学家考证。
估计汉服的水平连身袖产生太多皱褶,第一步改成了斜角连身袖。这种斜角比较符合胳膊的常态,抬手也方便,立正时皱纹也不太多,尤其是裁剪容易,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理不理想我说了不算,得随大流。自从西方有了“省”的概念以后,衣服做得一天比一天贴体,胸是胸腰是腰,一丝多余的布料都没有。如果单单袖子那里容一大堆多布,那怎么忍受得了?所以大概改良的第二步是把袖子与衣身分开,把所有多余的布都切掉,再重新缝上去,甚至把手臂自然的弯度都做出来――这下好了,与衣身一样完全贴体了,全身协调。
这一改不打紧,虽然只是袖子与大身分家一个步骤,但从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来看,想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中间的学问就呈几何级增加。
1、既然是分了再装上去,就要装得严丝合缝,长度、弧度、拼合位的角度、布料的延展度等都要考虑。
要减少皱褶,就要对人体的形状特点、立体结构的表达方式、布料的缝纫特性很清楚。
胳膊是常活动的,要保证活动不受阻,就要研究胳膊活动的范围、布料的拉伸度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要保证装得上去,并且尽量好看点、穿着舒服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这短短的一句话,可以让裁剪的水平要么达到天高,要么烂到地底。如果一个打版师立志穷其一生去研究袖子的打版,一定有很多很多内容可以研究,绝不会研究完了没事干。不过呢,作为日常应用,我们就不需要花精力去研究了,只需要把别人研究的结果看明白、把简单的拿来用就行了才智服装技术威心975851096。
明白了这些道理,才有必要接下来学怎么裁袖子--很多师傅教出的徒弟不成气候,不是师傅工夫不好或徒弟学得不努力,而是教的方法不当。虽然裁剪只是技术性的东东,但来龙去脉的讲究相当大,不把目标、特点讲明白,从头到尾只讲怎么画图、怎么打版,讲来讲去徒弟也不知道什么样是好的图、什么样子是达到了目标,这种教法叫做只有珠子没有线,散的,似乎学了不少,实际上问哪儿都模模糊糊、似对非对。
现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三点:袖子与大身要配合好、减少胳膊垂下时的皱褶、手臂要有活动余地。所有的袖子打版、研究、评价都是围绕这三点来展开。其中第二、第三点是矛盾的,西装的袖子一丝皱纹都没有,但穿过西装的人都知道,抬手相当困难,干粗活就别想了,所以穿西装的人都很绅士,有事情都爱到法庭辩论。汉服的袖子皱褶最多,但也是最方便活动的,中国人比较喜欢打架可能与这有关。以当今流行的观点来看,少皱就是好看,多皱就是不好看。那么把穿着方不方便活动也概括为好穿与不好穿的话,这对矛盾关系就是版师们天天挂在口头的“好看不好穿、好穿不好看”。
那么,我讲袖子的裁剪,基本线条、具体袖型、数据算法等会讲得很少,因为这些大家都会了。我只重点分析袖子与大身的配合关系、袖子少皱与活动性的平衡处理--能看懂裁剪图的时候,再一个一个学画具体款式就是浪费时间了。一、袖子的基本部位
袖子的打版只需把握住三个位置:袖窿、袖山、袖身。
袖窿在大身上,是袖子裁剪的依据,从形状上看就是一个洞,普通话也叫袖圈,英语叫armhole,都是洞的意思。广东话里洞的发音是窿(窟窿),如果说“这儿有一个洞”,广东话说的是“立豆有个窿”。因为广东和香港的影响力,久而久之,袖窿就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