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沙遗址黄金面具,图源网络
再如“打牙祭”这一俗语,则概括了旧时四川地区军事、民俗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厨师们理解“牙祭”是因为其供奉的祖师爷名为易牙,每逢初一、十五就要用肉祭他,并祈祷自己的事业顺利。军事说则显示“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打牙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吃肉”的表达,进入新时期,其词义变得更为广泛,用以比喻各种令人惬意的享受。
四川茶馆,图源网络
从四川方言延伸开去,则创生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地域文学、方言剧(包括戏剧和影视剧)、方言歌曲。
地域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言创作,而在川人中,李劼人的小说非常富有代表性。他在小说《死水微澜》中向人们展示了旧时川渝地区的特殊社会组织:哥老会,传达出“袍哥文化”的冰山一角,此外,也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前成都人生活的全貌。
“袍哥”,图源网络
川剧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形式。从川剧的表演形式: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来看,可以发现川剧博采其他地方戏剧之长的特点,虽然在声腔上是“五腔共和”,但是念白部分都使用四川方言来完成,而唱腔的咬字和押韵亦是建立在四川方言的语言基础上。
川剧变脸,图源网络
在方言影视剧和方言歌谣方面,四川是最早将方言戏剧搬上电视媒体的地方。从早期的电影《抓壮丁》,到后来造成轰动的电视剧《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四川方言电视剧开启了方言影视剧创作的先河,打破了普通话影视剧营造的单一局面。而在方言歌曲上,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民谣和说唱音乐,也有越来越多的川籍艺人将四川方言加入创作中。
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只是区域文化中的一个缩影,我国各地区人们在经历千百年的传承和地域化发展后,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同样地,文化特色也涵养了一方人的独特性格,具有想象力的取名方式和悠长的发音语调,也正是四川人风趣幽默、热爱生活的表现。
你的故乡有哪些有趣的方言命名?快来留言区告诉小编吧!
参考资料:
黄友良主编,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 民俗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赖天凤:《简析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载《速读·上旬》,2019年第9期。
胥爽:《四川绵阳方言刍议》,载《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
马利:《四川方言“嬢嬢”一词微探》,载《卷宗》,2019年第16期。
陈凤:《语用句法学下四川方言程度副词的句法研究》,载《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
陈旭:《四川方言中“兄弟”的称呼研究》,载《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
《四川人,就是取名届的鬼才!》,“成都全接触”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