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的医学解剖图像看上去与CT图像非常相像,彼此都是“断面”像,都是以由黑至白之间不同深浅度的“灰阶”为对比,显示各组织结构的影像的。但MRI图像和CT图像的成像原理大不相同,因此它们的图像中的“像素”含义,也随之不同。MRI图像基本上是代表组织器官的氢质子的分布,以及这些氢质子在磁共振过程中驰豫特性的反映。
CT主要反映的是组织电子密度或X线衰减系数的大小。因此,同一种组织在CT和磁共振图像上可存在很大差异,如脂肪组织在CT图像上呈“黑色”,而在磁共振图像上呈“白色”。骨皮质结构在CT图像上很白,而在磁共振图像上很黑。因此,磁共振图像的阅读除遵循一般读片原则外,有其自己的特点。
01
具体分析磁共振图像前,必须明确所使用的扫描序列及参数加权,以免解释和诊断错误。SE、IR和GRE序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扫描序列,同一组织在不同扫描序列上表现可截然不同。如血管结构在SE和IR序列上一般呈流空低信号,而在GRE序列上常为高信号,不要误为血管内血栓组织。脂肪组织在SE序列上表现为强信号,而在脂肪压制序列上则为低信号。随着磁共振机软件和硬件的改进,新的磁共振序列不断问世,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在新的成像序列上磁共振信号可能不同于常用扫描序列,应引起注意。这些是MRI读片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的认识,才能辨别异常。
02
MRI的读片和图像征象的解释,需要有比较熟悉的三维断面解剖知识。读片时,除个别情况外,习惯上都先阅读横断面切层图像,循序地从上而下,或由下至上地依次逐层全面观察,先取得受检部位组织器官的整体概念,然后再将兼有冠状面和矢状面切层系列者,结合重点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立体定位”和其它诊断信息。
03
掌握基本病变的磁共振表现,触类旁通,用于全身多部位病变的诊断。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血在各扫描序列上均呈高信号。纤维化组织具有很短T2值和很长T1值,以区别于放疗后复发之肿瘤组织。囊性病变因其内蛋白含量的高低及有无出血等可表现为多信号强度。钙化一般是长T1和短T2信号。坏死区是长T1和长T2信号,较非坏死区呈更长的T1和更长的T2信号。
04
在良好的解剖影像背景上显示病变是MRI诊断突出优点。在观察病变时注意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缘、轮廓和同有关器官的关系等,还要观察病变T1、T2的长短或MR信号的强弱与均匀性,因为这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断。例如脑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多数脑瘤也为长T1、长T2,含脂类病变表现为短T1和不同程度的长T2。还要结合T1WI、T2WI和PWI,尤其对加权程度轻重不同的T2WI进行分析,因为比较不同加权像上病变信号强度的演变,有助于对病变性质的判断。进行增强检查还要观察病灶有无强化和强化的形式与程度。
05
观察内容与重点还依成像技术与方法的不同而异。例如对MR血管造影(MR angiogrophy, MRA)的观察,则要了解MRA的成像方法,血管的形态是正常还是有局部扩张或狭窄或闭塞等。同样,水成像(water image)技术或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也都有各自需要观察与分析的内容。
06
充分认识磁共振检查的优点和限度,以防诊断失误。
MRI的优点包括:有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无电离辐射,安全可靠;有极好的组织分辨能力;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即可观察心脏和血管系统;扫描(切层)方向灵活,能直接作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以至任何方向的斜切面等的断层扫描。
但它仍有不足,主要表现为:扫描时间相等较长;空间分辨率还不够理想;钙化灶及骨皮质病灶等的检出敏感度不如CT;MRI征象的特异性还不够理想,大多数病理组织之间和不同病理过程之间的质子密度、T1和T2值往往有较多重叠,其磁共振信号也较接近,因此,磁共振对大多数病变定性困难。磁共振图像解释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其它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更确切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