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哥哥》音乐总监陈伟伦(左)和舞台总监陈琦沅。
既合作过“姐姐”也合作了“哥哥”,陈琦沅切身体会到他们的不一样。在相处方面,他和姐姐们相处会比较拘谨,特别小心翼翼,担心自己表达不恰当伤害了她们的情感。“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真人秀,几十个大咖艺人,有很多还是我的前辈。而且女性总是更敏感的,相处过程中我就会有很多顾虑。比如说话之前会想,这样说会不会造成什么误会,从而对后面的工作产生阻碍?”到了《哥哥》的录制,这样的顾虑就少了。因为男人之间的沟通本来就更直截了当,其次他与大部分哥哥,尤其大湾区哥哥以前就认识。
“我十五六岁就作为舞蹈演员入行,大湾区的哥哥们大部分比我大十几岁,都是我的前辈。但当年我们就没有什么年龄隔阂,现在他们成了知名的艺人也没有什么架子,一样很聊得来。”在节目里刚碰到陈小春、张智霖的时候,陈琦沅内心还有个问号,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结果一打招呼,仿佛时光倒流。张智霖说起自己保存着当初舞台排练的合影,问他要不要,要的话下次回家带过来。“我说我也有啊!以前排练的时候,记者拍照会带到我们这些伴舞。我家里有几张照片,智霖哥在对着镜头摆POSE,我们就在旁边笑着看,或者跟他一起摆POSE。我觉得这种就是缘分。”
在舞台呈现方面,“姐姐”会有更清晰的目标——展现30岁 的女性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唱跳成团的任务;“哥哥”则是要在节目的舞台上挖掘并呈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姐姐们更加感性,她们通常会提出碎片化的一些想法,我需要去吸收她们点点滴滴的想法,再代入她们的角度、个人特色以及需要顾虑的地方去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出新的舞台内容给她们。”哥哥们恰好相反,他们跟节目组聊舞台设计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甚至提出了完整的方案,好像在做汇报一样。与哥哥们合作,陈琦沅更多的需要把他们的想法整合优化。“哥哥和姐姐,思考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舞者到幕后,换种方式继续舞台梦
身为“幕后”舞台总监的陈琦沅,此前有过丰富的艺人经历,这让他合作艺人时更具同理心,不论新人练习生还是成熟大咖都能听得进他的建议。1990年,陈琦沅以职业舞者的身份入行,当时才十五六岁,很幸运地与“四大天王”以及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等大牌明星均有合作,参与他们演唱会演出及舞蹈编排工作。1997年,陈琦沅参演了张学友的经典音乐舞台剧《雪狼湖》,该剧男二梁直的扮演者正是《哥哥》里的谢天华。《雪狼湖》的演出经历对陈琦沅的演艺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他仍保存着当年的演出纪念册。
《雪狼湖》和张学友合作。
“刚入行年纪小,觉得跳舞很好玩,收入也不错。十五六岁就可以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之一,很有成就感,没有想太多未来的事。”二十多岁时,陈琦沅目睹有前辈因为受伤不得不结束舞者生涯,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一辈子跳舞。他此前帮一些音乐人唱过demo(小样),演完《雪狼湖》之后他决定从舞者转型做歌手。“演《雪狼湖》花了很长时间练习声乐,在舞台上演绎唱跳,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我发现自己是喜欢唱歌的。之后恰好有机会,就签约了台湾的一家唱片公司。”
陈琦沅谈早年间香港歌手是怎么炼成的。新京报动新闻制作
1999年他去了台湾,正准备发唱片遇到了“9·21大地震”。地震之后,公司突然决定退出唱片领域。24岁的他又回到了香港,跟认识的一个音乐制作人开了家小小的独立音乐唱片公司,自己写歌出唱片自己推广。“我跑去跟音像店老板谈,这张专辑放在店里卖多少钱,怎么拆账……全部是自己跑,因为没有别的资源。”这样过了四五年,有一家唱片公司愿意签他发片出道,当时他已经28岁,在流行音乐市场里算是超龄歌手,唱片公司签他也冒了很大的风险。
陈琦沅曾经尝试过做演员。
“之前我看到的是歌手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一面,自己做了歌手才知道,背后还需要做很多唱歌以外的事,而我的个性并不适合。”签约公司后第一张唱片成绩不理想,第二年就被公司转到内地发展,他也开始自问是否不适合做艺人。“那年刚好30岁,比较失落、迷茫。”放下所有工作修整一年后,陈琦沅觉得还是喜欢舞台,自己的能力也是在舞台上,于是决定做幕后。“从最基本的舞蹈工作室做起,慢慢透过一些朋友的关系,介绍学生或者艺人来培训舞蹈,逐步建立自己的班底……看到艺人在舞台上表演我设计或者培训的内容,好像也在延续我的舞台梦。”
出演舞台剧《疑云阵阵》 。
经历过香港乐坛“黄金时代”,近年来也接触系统化训练出来的“练习生”,陈琦沅认为当年的音乐技术远不及现在先进,但对艺人唱歌和舞蹈能力的要求反而更严苛。“现在唱不准可以用电脑后期技术调整,甚至可以一个音一个音去唱。以前用的是模拟系统,唱错一个音永远都要整首歌从头再唱。”为了练习音准和气息,艺人常常会边跑步边唱歌,边爬楼梯边唱歌,一天来来回回几十遍地练习。“从谭咏麟他们那会就是这样,最终要做到当唱跳影响气息和力量时,你的音准照样保持得很好,不让人觉得你很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