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对老瓦的刺激很大,2010年电影《盗梦空间》出来后,老瓦还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自己的这个例子就是Inception,也就是说他成功地在Moe的梦境中植入了信息。
老瓦在他2009年出版的Lucid dreaming: Gateway to the Inner Self一书中还收集了一些清明梦里验证信息成功的例子,比如下面:
一名大学生写信给老瓦问他是不是真的认为清明梦者可以获得现实中的未知信息,老瓦老奸巨猾,他回答说,你自己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大学生回去和一女同学说了,女同学说她后背有一块斑,建议他下次清明梦的时候找出她那块斑的位置。过了几天,他知梦了,但是没能进入她的宿舍,失败。几天后他又知梦了,他召唤出她来自己的宿舍,这次成功了,而且他看到了她后背的斑块。
醒来后,他立刻就去了她宿舍报告喜讯,她叫他先用手指在她的T恤上指出位置,然后,她轻提T恤,他的手指正好指的就是斑块之处。
其实,老瓦这几个例子含金量不太高,远不如狐狸,完全可以说是巧合。蚂蚁选之是因为老瓦的科学背景,来自科学家的例子更能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科学研究
目前的科学界,还无法真正对共梦联机进行重复性高的有效实验,无法凑足合格的清明梦高手是其中一个原因。不过,有一项研究和梦境联机高度相关,可算得上联机的前哨站,那就是梦境心电感应(Dream Telepathy)。
梦境心电感应,简称梦境感应,指的是不通过语言或行为的交流,以纯粹的第三方的外来思想信息影响梦者的梦境。
打个简单的比方,隔壁老王默默希望小丽梦见一只吃西瓜的兔子,而小丽就真的梦见了兔子吃西瓜,这就是梦境感应。如果梦境感应真实存在,那就说明了梦境不是单机,梦境联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第一个提出梦境感应这个概念的人是弗洛伊德。他推测,心电感应是人们彼此了解的原始古老手段,并且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被藏到幕后,因为语言、符号、文字等让人类找到了更好的沟通方式。
但是这种古老的方式仍在潜能之中,在特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来,睡眠就是一个创造心电感应的绝佳条件。
欧梦博士(Montague Ullman),已故科学界顶级梦学权威。
他和另一位梦学大佬克里普纳博士(Stanley Krippner)共同带领纽约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的梦实验研究组,对梦境心电感应进行过长达10年的实验,研究成果于1973年出版为《梦境心电感应》(Dream Telepathy)一书。
此类实验通常需要两名被试者,一名醒者发出信息(发送者),另一名梦者接收信息(接受者)。此外,二者必须独处不同房间,没有任何途径进行语言或视觉信息交流。
1966年,欧梦对一位曾于1962年参与梦境心电感应研究并表现出具有此功能的男性S君再次进行了实验。
由工作人员A君作为发送者,S君作为接受者。S在实验室住了八晚。每晚当S入睡后,由A随机选取一个实验目标,通常是一幅画搭配一套物品,例如,描绘拳击的画配有一只皮质拳击手套。然后,A在距离S居室很远的房间过夜。
当仪器显示S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时,通过电铃通知A,A于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目标(即画和物品)上并发出心电信息以期影响S的梦境。
每当快速眼动结束时,S就被叫醒,并被实验人员询问:“请告诉我什么印象掠过你的头脑?(停顿) 还有其他的东西吗?(停顿)有没有颜色?(停顿)谢谢。请继续睡觉。”
每次被叫醒后,S的回答都被录音并笔记。每晚S最后一次被叫醒时,实验人员会询问他当晚做了多少梦,是否还记得当晚的第一个梦,能否再细致描述一下梦境,梦境给你带来了什么思维和回忆,梦里那些成分让你觉得莫名其妙,能否猜想一下实验目标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S的答案同样被录音并笔录。整个实验过程只有A知晓实验目标,而且A整晚待在自己房间不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和交流。
实验结束后评判员对梦境记录与每幅画的一致性打分。统计结果显示出A与S之间存在心电感应效应。
例如,在第二晚的实验中,实验目标是一幅一个打伞的日本人躲避瓢泼大雨的画。搭配物品是一把东方小伞。当晚在S的第二个梦中,他说:“……雾蒙蒙的……位置向下,像个矮桌……向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