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2017前夕,英特尔和高通等互飚千兆级LTE MODEM;MWC期间,包含爱立信、高通、华为等在内的22家企业共同宣布加速5G新空口(5G NR)标准化进程……
近日,华为发布P10 /P10 plus时,特意强调P10 Plus是首款支持4.5G网络的手机,面对5G在MWC上的热炒,华为为何如此青睐4.5G呢?
什么是4.5G?
在前文的MWC2017观察中指出,5G真正商用的时间节点是2019~2020年。那么在2020年之前,面向移动市场的网络和终端有哪些改进呢?这大概就是4.5G存在的理由。
2014年10月,华为首次提出4.5G标准,即3GPP标准LTE-Advanced Pro。和5G一样,4.5G也是从增强移动宽带、海量连接和高可靠低时延三大应用场景进行定义:
在《华为技术》中提及4.5G,包括:
在峰值方面,4G为150Mbps(双载波可达300Mbps),4.5G提升到了600Mbps甚至1Gbps以上,而5G则要求提供10Gbps甚至20Gbps;
在联接数方面,4G单小区可达到数千联接,4.5G通过采用蜂窝物联网技术可达到每小区10万联接,而5G则要求达到每平方公里100万联接;
在端到端时延方面,4G商用网络平均为50ms,4.5G要求达到10ms,而5G则瞄准了1ms的时延目标。
从4G到4.5G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颠覆式的革新。从网络层面考虑到了运营商的资产利旧,从终端层面考虑到用户体验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追究跨越式突破;其次,从时间上更利于产业链的平滑演进。
从网络到芯片
在华为面向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中,不过分追求技术超前——领先三步是先烈,领先半步是先进。
据媒体报道,去年年底,相关运营商规划4G手机今年8月起支持Band34,到近阶段运营商网络开启A频段4X4MIMO商用试点,是否可以认为,4.5G手机提前半年时间来到我们身边?
4.5G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和终端,网络和终端的协同对于每代标准技术的商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达到对于端到端体验的提升,业界网络设备商和终端厂商巨头交互渗透对方领域,也是不遗余力。
当初,ST-E回归爱立信时,爱立信一位高管曾向笔者透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爱立信能够更好的提供端到端的能力。不过,遗憾的是,爱立信最终还是关闭了芯片业务。2016年7月,笔者甚至猜测,面向大连接,爱立信会不会重启芯片业务?
还有2013年的微软诺基亚并购案,笔者当初以为,收购案会让微软和当时的诺西走得更近,以此打造出端到端的无缝体验。后面发生的一切也佐证了一切。2013年,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曾指出,微软收购诺基亚“最大的错误是只收购了终端而没有整体并购NOKIA,光靠终端来支撑网络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三星才会拼命反击,从终端走向系统。”
最近,三星在5G系统方面也有发力,推出了5G移动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5G RFIC和ASIC调制解调器芯片组,5G网络基础设施(5G家庭路由器和5G基站)。从中可以看出三星的努力。
最快的未必最实用
4.5G网络利旧与5G发展并不冲突。其中,业界熟知的4.5G特性,在上述文章中也得到体现:
4.5G已经推出的关键技术包括提升峰值和容量的多载波聚合(Massive CA)、高阶多天线(High Order MIMO)和高阶调制(256QAM),以及提供海量联接的窄带蜂窝物联网(NB-IoT)等技术。其中,多载波聚合可以重用原有载波的基带处理单板,只需要为新载波添加射频模块或者基带处理资源即可;高阶调制可以重用绝大部分现有的射频模块;而NB-IoT也可以重用绝大多数现网射频模块。
所以,应该问问当下运营商有没有必要在5G标准远未冻结的情况下,去建设一张商业价值过于超前且有标准风险的网络?而不是通过4.5G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及可以预见的海量连接?
基于4.5G三大网络基准之一,华为便强调Experience 4.0(体验4.0)的愿景,要求语音业务的MOS得分和视频业务的vMOS得分均大于4.0。不难理解,为什么麒麟芯片在通信性能的评测成绩为何总排在前列,例如在VoLTE方面,华为手机坐高铁过隧道打电话不掉线。
2016年(12月版)相关报告,麒麟960各项指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