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小龙武院的CEO
与哥哥陈同山相比,陈同川的强项更多是在散打上。1984年至1996年,陈氏兄弟培养出来的散打冠军大多都是陈同川的徒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仅在登封县1983年武术运动会获得过散手第一名,郑州1989年全运会上获得过65kg亚军的陈同川居然接二连三培养出拥有世界水平的散打高手。
丁峰、刘修、王世英、张祖才、张青等人几乎是那一时期全国散打锦标赛、全国散打擂台赛、全国运动会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国际自由搏击对抗赛等重大赛事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这支“陈家军”中只有王世英、张祖才是跟随陈同山学习传统套路出身,后来才专攻散打)。
其实,在了解武术的人看来,出现这种现象一点都不奇怪。散打(或散手)是传统武术的一种演变。练习套路对训练一个人的协调性、忍耐性、速度和节奏感有很大的好处。如今已经担任散打教练的王世英认为学习套路可以为散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套路到散打,陈同川一路走来,成就不凡。
陈同川
但是,武术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管理好一所武术学校并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能因为陈氏兄弟的学校办得好,就想当然地评价他们在武术界的地位。相反,我们也不能因为一名拳师武功高强,就断定他一定能办好学校。管理和技术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从优秀拳师到成功的学校管理者,陈同川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稚嫩到成熟,从盲目到科学等一系列转变。
全国2万多所武术学校中,公办学校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民营性质。按照中国延续千年的武术宗派传承制度,武馆人数一般都维持在百人之内,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和门徒宗派制度。但是进入1980年代,民营武术馆校一下子收了成百上千的学生,管理方面几乎无章可循。陈同山、陈同川兄弟也在一步步摸索、试验。
1985年以前,陈氏兄弟虽然在家开馆授徒,但人数较少,谈不上什么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矩是随口定的,纪律靠的是自己的率先垂范。后来学校收归村委之后,陈同川主要是负责武术教学,日常事务大多依靠村委管理。进入少林寺武术学校之后,陈氏兄弟首先考虑的是自编教材,宣传招生。管理上仍然靠的是自己良好的人品和操守。由于学校毗邻少林寺,作为少林武术的一个窗口,少林寺武术学校受到太多镁光灯的关注,学校不能出现任何大的差错。陈氏兄弟想借口军事化管理、封闭式教学实行人治并不现实。另外,作为外来拳师,陈氏兄弟时时受到少林寺村本地拳师的冷眼和挑战,他们必须谨小慎微,以德报怨。
事实上,陈氏兄弟也是这样做的。
1990年代中期,由于释小龙的迅速走红,陈同山的各种社会活动日益增多,管理学校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弟弟陈同川的身上。
陈同山坐不住,喜欢社交应酬,陈同川内敛严肃,不得已守学校的时候,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心安理得地做起了职业经理人。
如今,很多人认为2002年少林寺武术学校(登封总校)从少林寺景区搬入登封市区的少林武术城并更名为少林寺小龙武院以来,先后被评为全郑州地区体育系统唯一绿色学校、河南省十佳武校、全国十大知名武校,主要靠的是陈同川而不是陈同山。
同来学校中唯一殊荣
一家企业、一份产业想要循环发展、永续经营,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尽管西方国家的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但与中国的家族产业相比,他们并没有排外的特性。中国家族产业的排外特性决定了外来职业经理人很难得到重用,才华很难得到施展。只有家族中出现高水平的CEO,很多牵制产业发展的壁垒才会不攻自破。
与中国大多数家族产业中父辈创业、儿辈守业不同,陈氏兄弟本身就是创业者。他们二人胼手胝足,齐心协力才有了今日的成就,2007年,陈氏兄弟刚刚40多岁,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少壮派”。最适合管理少林寺小龙武院的CEO只能从兄弟二人中产生。
少林寺小龙武院的发展需要陈同川成长为一名优秀的CEO。陈同川也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做CEO首先遇到的是产权和经济权的问题。那些询问陈同山、陈同川分别在少林寺小龙武院拥有多少股份的人,十分荒唐可笑:在经济权和产权方面,陈同山和陈同川从来就不是两个人!
尽管弟弟坐镇少林寺小龙武院登封总校,很少去哥哥管理的郑州分校,但总校和分校的所有权同样不分彼此,为兄弟二人共同拥有。两所学校的教练、资金、学生可以自由流动。一名学生在登封总校交完学费后,如果想去郑州学习,只要口头申请即可成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