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黄花梨月洞门架子床 故宫博物院藏
但郭沫若曾就默认的”卧具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不可能是在床上观赏月光,而且躺在床上看月光,根本就无法举头和低头。
80年代以后,不断有人根据郭沫若的质疑提出了“坐具说”。
坐具说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床”解释为“安身之坐者”,不少声音结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认为诗人既可以抬头,又可以低头,那应该是坐着的,所以“床”指的是“凳”。在这一观点中,“凳”泛指唐代的坐具。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正是经历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从矮形坐具演变为高型坐具的时期。
图 | 敦煌138窟壁画中 同时出现了四足床与禅椅数张
南北朝时期的绳床到了唐代仍在使用,这是一种座面以绳编成,可容盘膝而坐的高型坐具。
绳床在白居易的诗中屡屡出现,可见绳床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三年除夜》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洗浪清风透水霜,水边闲坐一绳床”——《秋池》
图 |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序图(北宋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 | 赤漆欟木胡床 正仓院藏
颇受明清文人青睐的“禅凳”“禅椅”的原型正是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