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道理,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3 23:48:06

▲ 群众游行中的“民族团结”方阵 张宏祥摄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58年8月,党中央决定改建天安门广场,并建设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项重大公共建筑。“一万人开会,五千人用餐”的人民大会堂,总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两万多平方米,要“十个月建成”,看似不可能完成。

破土动工后,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北京,首都学校师生、市民群众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有些在北京火车站乘车的旅客甚至利用候车时间赶到工地上挖几锹土、搬几块砖。先后30多万人次参与大会堂工地的义务劳动,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新中国初期,汇聚这样的人民力量,建设起鞍山钢铁厂、上海电机厂、塘沽新港等一批重大工程,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精密仪表、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在内的工业从无到有建起来。

这样的人民力量,体现在改革开放时期。从小岗村“大包干”到经济特区“*出一条血路来”,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各领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通过摸索不断破解前进中的问题。

新时代,这样的力量愈发激昂。

河北,雄安。这里的一切,看似平和、安静,内里早已动力澎湃、高速运转。

两年多来,雄安不舍昼夜、昂扬奋进,规划编制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基础性重大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渐次展开……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望远千年,探路未来。

没有谁比中国人民更懂,什么是众志成城。新中国70年的非凡成就,是亿万中国人民努力向前奔跑的结果

“虽然我们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主席在同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讲述中国梦时,曾动情地说。

踏上新征程,现在与未来的一切,都系于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刘炳香教授说。

670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成功脱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带来家门口“15分钟医疗圈”,16.38万个养老机构和设施守护“最美夕阳红”,78万多名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有了受委托监护责任人,经常性生活救助每年为近5000万困难群众点亮希望……

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充足于动力。新中国70年,既有“为了人民”的明确指向,又有“依靠人民”的深厚动力,这正是人民共和国的成功密码

而这一切,从最初,新中国确定她的名字那一刻就已注定。

新中国诞生前夜,关于国名有过不少方案,经过反复酝酿,最终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把“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自己的名字上,她的人民则用“建国”命名自己的儿女。

“我的名字叫建国”“我与共和国一路同行”,千千万万个“建国”70年的生活变迁,犹如涓涓细流汇集成幸福中国的汪洋大海。70年风雨兼程,人民底色与时辉煌,为民情怀历久弥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国家进步的每一个足迹里。

精卫填海的道理,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9)

▲ 这是在山西省长治市拍摄的部分生于1949 年的老人群像。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亲历了山乡的巨变,见证着长治山区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一步步推进

4

大变革: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


变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发展关键时期,都主动求新求变,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当今中国站在新起点上,中国人民秉承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必将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9月,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洞庭湖平原,金黄满原,稻香芬芳。

87岁的陈克斌,老家在离洞庭湖不远的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兔湖垸村。“号称万吨粮仓,但小时候基本没有吃过饱饭。”老人回忆说。“庾”意为露天谷仓,万庾从唐朝起就是建仓储粮之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陈家4口人分到10亩地,告别了祖祖辈辈的佃户身份,吃上了饱饭。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共产党通过变革农地关系,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断积蓄和释放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力量

中华民族是善于变革的民族。**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变革是中华民族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遵循,是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凝练,是中华民族取得成功经验的总结。

1978年,变革之风亦从土地、农村而起。

这年一个冬夜,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聚集到严立华家中,偷偷按下手印,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干到户的契约。18个红手印,撬动起一场大变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在变革中的新突破。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冯俊说。1978年5月11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思想准备。当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自此,从广袤的乡村到忙碌的城镇,新的创造、新的事物纷纷涌现。恢复高考,允许雇工,引进外资,乡镇企业,人口流动……“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使其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利益关系,从而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冯俊说。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这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

5年多来,一批体制性的深层次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得到解决,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得以推出,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得到了增强

市场活力从未如此强劲。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韩保江看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暴露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和政府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韩保江说,用政府权力之减换来市场活力之增,夯实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获得土地不到24小时,就实现建设用地规划证、用地批准书、工程规划证“三证连发”。在刚刚落地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拍下首块工业用地的新奥公司,体会到了什么叫“临港速度”。

临港,是中国自贸区改革突破的缩影。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临港,上海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仅用8个月就完成项目主体建设,通过竣工验收。

“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未来是非常令人激动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由衷地表示。

改革,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70年来,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破浪前进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改革开放之初,几位经济学者在一篇关于中国改革的论文中,以马克思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作为结尾,以彰显时代命题与改革召唤。40多年过去,中国改革的玫瑰园已是百花争艳。催动万千花树的,正是人民的精神伟力。

精卫填海的道理,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

▲ 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联欢活动现场。兰红光摄

5

大格局:满怀自信拥抱世界


70年奋斗征程,世界看见中国开放的广大胸襟,更看见中国独立自主的身影。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中国既坚持扩大开放,又坚持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际;既坚持交流互鉴,又坚持独立自主。“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相融相生,成就了新中国70年永远“面向未来”的坚定自信与中国气派。

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新设的6个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再次释放开放红利。

自贸区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窗口,更是一系列自主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这如同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不断走向世界、不断学习世界、不断融入世界,同时坚持以我为主,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史诗。

忆往昔,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坚持自力更生,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于敏、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戈壁滩上“勒紧裤腰带”“啃着窝窝头”,研发出“两弹一星”,让西方国家“把新中国扼*在摇篮中”的幻想碎了一地。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这座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连接起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打通国家南北交通命脉,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之一,被称作“民族桥”“争气桥”……

看今朝,运20、C919、AG600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复兴号”领跑世界,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四号首探月背,中华儿女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从不言弃……

精卫填海的道理,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

▲ 9月25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区,10兆瓦、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陆续下线。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大容量海上风电研发制造关键核心技术。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辛鸣说,*同志曾指出,任何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开放,不开放没有出路。

1978年7月29日傍晚,26岁的东莞第二轻工业局下属企业太平服装厂职工唐志平接到一个“考题”。

广东华润公司和广东省轻工局负责人带着港商张子弥来到厂里。张子弥拿出一个黑色人造革手袋,让在场工人在没有任何图纸和说明的情况下,复制这个手袋。厂里的优秀技术工人熬了一个通宵,用缝纫机做出几乎一模一样的手袋。

原来,不久前的7月6日国务院颁发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贸易办法试行条例》,有着灵敏商业嗅觉的张子弥,辗转到珠三角物色合作伙伴。

由于唐志平和同事出色地完成了“考题”,7月31日,双方签订合同,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太平手袋厂诞生。此后,“三来一补”模式在珠三角遍地开花。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之后,天津、上海、大连、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浦东成为开发开放新高地。从北到南,中国打开了融入世界的大门。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2001年11月10日,多哈时间18:38,随着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手中木槌落下,历经15年艰辛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深度汇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形势,全方位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显著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在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过程中,中国没有失去自我,坚持用自己的眼光冷静判断,进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始终按自身意愿、国情和时间表来推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敢于顶住西方压力,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种以我为主的制度设计与步骤实施,使中国能较为从容地应对危机,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开放不止步,改革、发展不停顿。**深刻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2013年秋,**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分别发表演讲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倡议。6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

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

国外一些学者强调,正是中国的示范效应,带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70年来,中国始终扎根中华大地与世界互动。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曾对中国广泛汲取外部经验和资源,同时又充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发展的方式给予高度评价。

在韩庆祥看来,把握好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越是开放就越要自主,中国的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6

大动力:高扬精神风帆


40年改革不息,70年扬鞭奋蹄,5000年长歌未央,从开启新纪元到跨入新时期,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正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让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就能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上世纪50年代,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流行在大江南北。

1950年,侵略者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奋起自卫成为唯一的选择。历史证明,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也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后来,*同志在谈及抗美援朝时说,当时敌人的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的确,正是凭着一股“气”,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股“气”,被美国军队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近代以来,重重磨难没能摧垮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千难万苦磨砺着中华儿女的坚韧品格。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背后,有着无数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

60多年前,迎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同志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40多年前,改革开放大潮初起,清醒认识到“这个转入和平发展时期的革命比过去的革命更深刻,更艰巨”,*同志激励全党:*出一条血路来。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如是说。

精神的种子一旦萌芽,就有顶起巨石的力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就,都有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100多年前,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的詹天佑修建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在铁路建设中,詹天佑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

依靠创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成功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中国自行研制的铁路在世界屋脊飞驰,穿越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禁区”。

当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当电商平台将世界融于一“网”,当扫码支付引领消费时尚……蓬勃不息的创新精神代代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在新时代里,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

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生活靠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苦干实干得来的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4个月,就遇到了大麻烦。炸过的悬崖,山石松动,不时掉下的石头造成人员死伤,有人提议渠不修了。

以任羊成为首的凌空除险队站了出来。“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一次,吊在半空的他被飞石砸到门牙,他掏出手钳一把拔掉,继续除险。

陕西吴起县南沟村。20多年前的照片上,这里一片秃黄。南沟村老支书闫志雄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如今,在卫星遥感图片上,吴起已完全被绿色覆盖。新支书白涛接力带领全村依山建果园、搞农家乐,鼓足干劲奔小康……

西方媒体曾评价,中国奇迹的出现,源于那里有世界上“最勤奋的人”。从荒芜到繁盛,从贫穷到富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正是靠着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今日中国,“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上下同欲者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华民族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在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七个民族聚居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中秋团圆饭是一道令人羡慕的幸福风景线。

今年农历八月十三,郑家庄就开始筹备团圆饭。“办团圆饭的钱,都是村民‘众筹’的。”村民小组长杨秀弟介绍,各族村民都积极参与团圆饭的筹备,采买食材、*猪宰牛、炒菜做饭……“全村500多人要准备四五十桌饭菜。最近几年,团圆饭要准备80多桌,大家携亲带友,回来的人越来越多。”

中秋节当天下午4点不到,全村人便聚集到村内的客事中心,80余张八仙桌坐得满满当当。一年又一年,已办了24年的郑家庄中秋团圆饭,不曾中断过。

回望过去,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表现出伟大团结精神;面对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全国各地的中华儿女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如今,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梦想是一切奋斗的起点,是执着前行的动力。

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心怀梦想,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还秉持着天下为公的情怀,以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砥砺前行。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对伟大梦想的追求深深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引领中国亿万人民一往无前的精神旗帜。穿越战火硝烟,奋进建设年代,续写改革新篇,在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中国人民不曾将梦想忘记。

1921年,一个政党诞生在一条小船上。凭借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一路劈波斩浪。南湖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就此,历经革命战争烽火淬炼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锻造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迸发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民族精神谱系,鼓舞、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进入新时代,中国梦的图景,正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渐渐展现。今天的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梦想,也更需要以梦想精神凝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精卫填海的道理,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