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宫门前的大铜狮子一直放置到咸丰年间,亲眼目睹了当年“英法联军”是如何闯入圆明园疯狂掠夺并焚烧园林的暴行。
由于石麒麟、铜麒麟和铜狮子耐火性很强,所以在圆明园两次被焚毁时都幸存下来。多年以后,石麒麟被放置于今天北京大学的主楼前。
那对铜麒麟只幸存了一只,放置在颐和园仁寿殿前。那对铜狮子,在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被移至万寿山中轴线上的排云门前面,直至今日尚存。
圆明园公园大门实为绮春园正门绮春园为圆明三园之一,早期原是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称“交辉园”,始建不会晚于雍正初年(1723年)。乾隆朝前期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
大宫门及正大光明复原图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奉旨将春和园并归入圆明园,定名“绮春园”,次年三月初九悬挂了“绮春园”匾额。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次年三月初九悬挂了“绮春园”匾额。
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道光皇帝即位后,因畅春园已经废弃,绮春园成为皇太后和皇太妃的居住之处。
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绮春园在内的圆明三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同治年间计划局部重修圆明园,绮春园改称“万春园”,作为慈禧的居住之所。后因国库空虚,重修工程半途而废,修复完成的建筑大多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毁。
绮春园的宫门在园子的东南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了半个多世纪,所以被称为“新宫门”。
大门面阔五间,两边有罩门,门外建有东、西朝房和影壁,门内有月河,跨石桥可达二宫门。咸丰十年(1860年)绮春园宫门劫后幸存,同治年间又进行了修缮。
1900年再次逃过一劫,幸运地保存下来,它是圆明三园惨遭劫掠焚毁后所幸存下来的一处完整的宫门建筑。1986年主体建筑重建,作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大门,重建的宫门基本保持了原貌。
此后,到圆明园遗址公园游览的人们多由此入园,并将其称为“圆明园正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