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是,政府还禁止在这里聚会,不能搞任何活动。连喝咖啡的杯子也被限制,只能用玻璃、陶瓷杯子,不能用纸杯,避免环境污染。玻璃阳光房(大棚)属于农田配套设施而得以存在。
在当地政府严苛的土地管控和开发管控下,这个庄园的建设和配套设施单一而匮乏,但却能在周末两天涌进来1400人左右,整体营收近10万人民币。它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呢?
它提供了一个咖啡文化展示和体验的窗口
庄园主之所以承包这片土地,是因为她在全罗道有咖啡种植基地。这里只是咖啡体验窗口,有种植基地就保证了咖啡的品质和低成本,有体验窗口不但可以传播咖啡品牌,还构建了庄园主梦想中的生活方式。庄园开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体验咖啡文化的场所,却在无形中宣传了咖啡品牌。
它体现了一种品质生活的哲学
庄园主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在2011年就买了这块地。她先是自学园艺,然后用6年时间亲自打造庄园的园林景观,实现了到自然田园喝一杯自己种的咖啡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