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无数个深夜,在江南造船厂巨大的船坞边,船舱外被幽暗包围,钢铁冰冷,强光刺眼,刘维新脚踩钢板钻进船舱,焊枪不离手。
他常常焊到浑身湿透冲上甲板吹风,不等吹干又冲下船舱继续焊,直到旭日东升,黄浦江面霞光万丈……五十多年过去,他目送长顺号、长阳号、世谊号、世沪号、雪龙号、112舰、“远望”系列科考船等大船驶向远方,他自己从一名17岁的学徒一步步成为江南造船厂的“焊王”。
远望3号。本文图片/翻拍 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初识“大国重器”
2021年10月16日下午,在上海宜山路一家咖啡馆里,70岁的刘维新和妻子叶锦雯一起接受记者采访。约采访时,刘维新专门提出让妻子一起来,“也可以让她帮我讲,她很了解我。”
“他都在厂里忙。”妻子叶锦雯念叨起来,“不顾家,家里是我来打理……”
刘维新望着妻子,笑着撸起袖子,戳她肩膀:“你就这么说我!”
刘维新(左)和妻子。
刘维新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白发中夹杂着少许黑发,脸色透红。他从文件袋里掏出一叠证书和照片给记者看,叶锦雯说:“这都只是皮毛,在家这样的证书好几箱,多得没地方放!”66岁的叶锦雯曾经也在江南造船厂工作,“他干活像老虎一样猛,上班没有一分钟停的,为了节约时间,上下扶梯都是跳的!”
出生于1951年的刘维新,自小就有英雄情结,崇拜董存瑞、岳飞。他还记得,年幼时,妈妈逗他“当岳飞可要在身上刺字哟”,可他仍要当英雄。
1964年,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刘维新,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钢材最后被压得像一团面粉。”时隔多年,他依然能回忆起看到这台16.7米高的庞然大物时的许多细节:几层楼高的万吨水压机安放在四根立柱上,横梁结构复杂,钢铁在万吨水压机的作用下,被反复碾压搅拌……这台于1961年研制成功的机器,是当时的“大国重器”,有4万多个零件,其中3根横梁就重达数百吨。老师告诉他们:“中国要发展工业、造大型火箭和船舶机器都需要大型零件,没万吨水压机什么都做不成。”
13岁的刘维新认识了万吨水压机的作用,也记住了万吨水压机上的5个字“江南造船厂”。
万吨水压机。
1968年“上山下乡”,刘维新被初步分配到黑龙江的农场。正当他准备去黑龙江时,江南造船厂招工,他在学校不顽皮,又深得老师喜爱,而且他的爷爷和爸爸也都是工人,“这在当时非常吃香”,便被推荐进了江南造船厂,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进入江南造船厂,刘维新对一切充满好奇。他第一次见老师傅焊接,焊钳和铁板间的发光气体,竟让他一时看得出神。刘维新后来才知道,这是电弧正极和负极被电离以后的一段发光的空气,他眼巴巴望着,想上手试,可师傅说:“小鬼你不要来看!”师傅一声吼把他震住了,他站在原地怪师傅保守。事后师傅告诉他,钢铁烧出的烈焰,不能用肉眼直视,要戴面具才行。
终于等到第一次焊接,他拿起焊枪,可怎么也打不进火。师傅拿着面罩把着他的手,让他不要用劲,“要像划火柴一样,就亮了”,他默默记在心里,一只手拿焊枪,另一只手扶住钢板,轻轻划过,再离开铁板两到三毫米距离,耀眼的光芒亮了起来。
初窥门径,他意识到焊接对焊缝的要求相当高,最忌讳手不稳。他决心增大握力,让自己可以轻松运用焊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