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来一补”下腾飞的广东制造业
广东流行乐坛上世纪90年代率先出现签约歌手制,推出了毛宁、杨钰莹、李春波等当红炸子鸡,北京等地才如梦初醒抄个不亦乐乎。
作为一个被讥为“没文化”偏于一隅的城市,广州出了敢于言人所不敢言的《南方周末》,出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出了把“主流报纸”打在广告词上的《南方都市报》,还出了无数极有分量感的纸媒,当它们叫好又叫座地闷头大发财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媒体还在做春秋大梦呢…...
报纸广告鼻祖:南方都市报
因为沿海,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人便“敢为天下先”。一位城市观察者认为,如果用一个常用字来形容一座城市,那么广州就是“先”字。
当然,如果非要别解,这种“快”也可以说是急功近利。
广东方式第二式
“炒更”观念:经济至上
1983年,广东东莞刚刚“洗脚上田”、进厂打工的村姑
“更”指的是夜晚。原来指的是在工余时间兼职挣钱。很快,这个词全国都用开了。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家天天盘着腿坐在机关里受穷,又不甘心才华在肚子里烂掉想出来折衷的办法。
广东的自然条件历来恶劣,现实迫使他们必须开拓和进取,勇于创业。广府民俗与生俱来的气质就是商品意识强,他们相信,谁财大谁就气粗。
历史上,广东最富的是广府地区,广府最富是广州地区,广州最富是西关地区。因此,所谓粤语,其实就是以广州西关(上下九、第十甫)为本的。
如今,广州越来越多人说普通话,甚至英语:皆因新区天河集中的众多顶级写字楼,都是外来人口,语言也只好向天河倾斜了。现在,只有没有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才讲不好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