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合贷市场的风向标,借呗在监管步步紧逼下,不得不创新业务模式匹配监管要求。同时不断迭代衍生品,把用户账单做厚,赚取更多利润。
撰文 | 冬弥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借呗已经打通了低利率的生财之道。近期,借呗针对部分用户推出“借呗.惠分期”服务,与借呗相比,“借呗.惠分期”费用更低,月费率低至0.65%。虽然“借呗.惠分期”更加优惠,但固定分期的形式能让借呗锁住更多利润。
根据用户使用情况,“借呗·惠分期”是借呗的一种创新借款模式,同一用户在相同借款时长和借款金额的条件下,使用惠分期普遍会更优惠一些。
“借呗·惠分期”也是采用联合贷款模式,资金由商诚小贷和银行提供。在借款流程方面,与常规的借呗并无太大区别,也支持3、6、9、12期还款。值得注意的是,“借呗·惠分期”仅支持按月等额还款,不支持先息后本还款。
此外,常规借呗支持随借随还、提前还款,而“借呗·惠分期”不能无条件提前还款,提前还款必须要一次性结清,同时将收取剩余本金的3%作为手续费。
从产品逻辑上看,“借呗·惠分期”是以优惠分期的形式把部分借呗用户转化为长期贷款用户,通过把账单周期拉长,获得更多的息费收入,填补低利率带来的成本。
站在用户角度,如果仅仅短期资金周转,可以使用常规借呗,随借随还;如果需长期占用资金,则使用惠分期更加优惠。无论哪一个产品,都是需要查询个人征信的。
在“借呗·惠分期”之前,借呗其实就开始摸索增厚用户分期手续费账单的模式。不久之前,借呗针对部分用户推出“再分期”服务,对剩余本金可进行再分期,只不过“再分期”还款方式采用“12期、每月等额”固定的形式。
利息方面,“再分期”利息与用户使用借呗的利息相同。“再分期”相当于延长了用户还款周期,提升资金使用率,借呗在此过程也能持续收到稳定的利息。
近年来,蚂蚁的变现*越来越强,从旗下的花呗、借呗就能看出一二。在消费信贷方面,花呗通过通用额度、分期专享额度、快充额度、月月付、花呗额度券等衍生品丰富花呗生态,增加花呗的授信额度。
用户取得额度后在花呗线上线下支付场景使用,账单厚度随之提升。与此同时,花呗的贷款余额增长,出自利息、分期手续费、服务费的利润也就越滚越大。
近日,有市场消息传出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新规定也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助贷平台等,其中就包括蚂蚁集团旗下的花呗、借呗等产品。由于新修订的民间借贷利率合法上限远低于之前的两线三区标准,目前为15.4%,可能会对花呗、借呗的利润造成冲击。
10月底,蚂蚁集团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回应了4倍LPR对借呗和花呗的影响。黄浩表示:目前花呗和借呗平台促成的贷款中,98%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4倍LPR的民间借贷利率并不适用于花呗和借呗。
作为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两款信贷产品,从2015年花呗借呗上线至今,短短五年间花呗和借呗已经从28亿发展到万亿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花呗借呗的利率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
据蚂蚁集团的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花呗日利率可低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借呗日利率可低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
网络小贷暂行办法发布后,花呗、借呗的联合贷命运堪忧。蚂蚁集团几度陷入监管管控,主要因为掌握了掌握了国内大半的联合贷市场份额。截止上半年蚂蚁集团旗下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由其公司之子公司直接提供信贷服务的表内贷款占比约为2%。
这也就是说蚂蚁集团通过花呗、借呗发放的1.7万亿消费贷款,大部分是用助贷或联合贷的形式发放。体量大且背后牵扯的金融机构众多,花呗、借呗自然而然成为监管重点关注对象。
在花呗、借呗的联合贷款模式中,蚂蚁主要扮演的是流量、技术平台角色,帮助银行等资金方获客,其自身出资比例一般较低。另外,蚂蚁收取的属于技术服务费,相关资产并不计入表内,并且服务费比例占了用户融资成本的相当大一部分。
这样一来,银行不仅获利较低还需要承担绝大多数风险,倘若合作方为了盲目追求转化率对数据进行操控,银行的风控模型一时又无法有效识别,便会给资产质量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花呗、借呗的高杠杆和稳健的盈利模式也面临调整。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曾发文称,“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监管的定调,让花呗借呗的利率标准变得更加敏感,下行极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花呗、借呗带来的利润逐渐成为蚂蚁集团的核心。如今,花呗借呗还在持续上线新产品,实现既符合监管规定又能保证利润稳定,巩固消费贷业务壁垒。花呗、借呗不断推出衍生品,扩大资产规模,说明蚂蚁集团对金融还是十分迷恋。
通过“借呗·惠分期”、“再分期”即能看出,蚂蚁正在变现和风险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