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一根小小的针,用起来也是大有讲究。用针绝不是简单的扎进、拔出,进针、行针、出针各有其方法,学会这些方法,能提高临床治病效果。针灸名家王登旗教授临床常用这些方法,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重视进针的手法
朱琏在针灸治疗操作中要求医者要做到“五要”和“五不要”。“五要”是要庄重和蔼,要聚精会神,要细心耐心,要观察病情,要审察感觉;“五不要”是不要轻浮暴躁,不要精力分散,不要粗心大意,不要不看不问,不要乱扯滥谈。王登旗教授指出,高明的医师在临证中要始终坚持这些原则,正如《灵枢·终始》所云:“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王登旗教授临床常用的进针手法主要有3种。
(1)缓慢捻进法
持针:右手拇、食、中三指执住针柄,手臂保持屈肘、举腕和抬手姿势,力量的重心放在腕部,这样可以使捻动的针体转动平稳而垂直,防止穴位皮肤紧张而颤动。
进针:进针前要做到“近、轻、稳”。所谓“近”,就是针尖避开毛孔,接触皮肤。所谓“轻”,就是针尖接触皮肤时要轻,不宜重压,只宜轻触。所谓“稳”,即针尖接触皮肤后手指拿针要稳。
针尖接触皮肤后,要注意“直、虚、留、捻”。“直”即针尖与皮肤要垂直。“虚”即执针柄的手指要稍放松。“留”即稍留针,并观察皮肤有无抵触感,若有抵触,针尖下似有阻力或毛孔竖起。“捻”即手指轻轻地在原位上捻动针柄,但针尖不刺入皮肤,亦不离开针刺位置,每捻动几次稍停会儿,反复几次,这时针下往往会出现麻或痒感,称之为“皮肤感觉”或“皮肤针感”。此时应抓紧机会“虚捻”,即手指不用力,轻轻捻动针柄,使感觉从局部向附近甚至远端扩散。若不需要产生“皮肤感觉”,可一边捻动针柄,一边稍加压力,逐渐把针刺入皮内,并继续捻进至原定的针刺深度并寻找针感。此过程约需30秒,整个进针过程所需时间少则1分钟左右,多则可达10分钟。
王登旗教授认为,缓慢捻进法主要有三大临床特点:一是缓慢捻进法手法轻缓,皮肤有痒、麻的感觉,可起到镇静作用,适用于慢性病、心血管病和年老、体虚患者。二是能提高针刺效应,“虚捻”能使“皮肤感觉”更扩展和持续,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三是因手指始终接触针柄没有触及针身,能较好地预防感染。
(2)刺入捻进法
用棉球或酒精棉球裹住针体,右手拇、食两指紧捏针体,露出针尖0.5~1cm,对准穴位将针尖稳、准、垂直地接触皮肤,迅速刺入皮肤(穴位),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胖瘦捻动针柄至预定进针深度。此种进针法,适用于长毫针或较长毫针。多用于皮肤极敏感或急需止痛的患者,或肌肉丰厚部位的深刺,可先刺入后再捻进。此法虽然进针较快能减轻一些疼痛,但有时患者会出现惊跳,产生怕针的恐惧心理,同时针尖容易弯曲,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尽量少用此进针法。
(3)快速捻进法
执针的手势像执钢笔一样,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执针柄,针尖稳、准地接触穴位皮肤,食指向前、拇指向后捻动针柄,突然将针刺入穴位,进入至需要深度时提插抖针疾出;或用拇、食两指的指尖紧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敏捷有力地在1~2秒内刺入。此法适用于短毫针,多用于急救和年龄较小的患儿。
2.重视进针后的行针手法
针灸治病要想获得较好疗效,除了注意进针方法外,还要讲求进针后的手法,特别是用毫针直刺和斜刺人体深部组织时。因为在临床上并非每一个人、每个穴位都能获得良好的酸、麻、胀、沉重等针感,在得气不够理想时,必须施行有效的行针手法,以达到治疗目的。王登旗教授继承了朱琏前辈常用的行针手法,主要有“进、退、捻、留、捣”等5种行针手法。
(1)进
“进”就是把针往下插,或直刺或捻动针柄向下刺入以“进”来测知患者的感觉,有感觉可以不进。有时为了寻找更好的感觉,可稍微捻进一些。
(2)退
“退”就是把针往上提,或直提或捻动针柄往上提。此法在探寻针感、加强针感或减弱针感时使用。
(3)捻
“捻”就是执针的指头相互搓动,使针不断地捻动。捻针掌握得好,对于出现适当感觉很重要,因进针时要捻,退针时亦要捻。出现针感的轻与重还取决于捻针时指头的“虚”与“实”。“指实”捻动针柄则针感重,“指虚”捻动针柄则针感轻,且感觉放散较远,会出现线条状徐徐波动感。此法可用来加重针感或减轻针感。
(4)留
“留”指针进到一定深度,得气后,不进不退,也不捻转,暂时停在穴位内不动。此法主要用于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剌激,以巩固已获得的效果。一般疼痛或剧烈性、痉挛性疼痛等均需进行一定时间的抑制,一般留针15~30分钟,有些病证需留针30分钟以上,甚至1小时左右。
(5)捣
“捣”就是把针向上、下、左、右、前、后进行捣动。本法用于针刺一定深度后未得气,即局部出现“虚状”“棉花样”或“豆腐样”时,为了寻找针感或加强针感时采用。
3.重视起针法
行针达到针刺治病的目的后,将针取出称之“起针”。王登旗教授的起针法主要有轻捻提出法、平稳拔出法和迅速抖出法3种。其中以第一种最为常用。
(1)轻捻提出法
医者右手拇、食、中三指执针柄,捻动针柄时应“指虚”地将针轻捻轻提,边捻边提,最后将针轻松地取出。可用于直刺或斜刺方向的深刺和长毫针,分深部、中部和浅部三层起针。其作用是可以避免出血,以及不舒服的后遗感(使患者原有的较强针感逐渐消失),可观察针体是否弯曲,还适用于弯针时起针。如运用得法,起针后患者无不适感觉。
(2)平稳拔出法
用左手食、中两指夹着针体周围压在皮肤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指实”地紧捏针柄,不需捻转,轻巧敏捷地将针体垂直拔出。此法用于较长毫针刺入深部以后的起针,其作用是避免引起重感(除已达到治疗目的,不再需要重感外)或留后遗感(此时针感较重,除有意留下后遗感外)。
(3)迅速抖出法
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指实”地执针柄,当把针提到较浅的一定部位时又出现针感,立即把针快速地提插点刺,而后随即抖出。用于短针速刺、浅刺的起针,尤其是急救。其作用是鼓舞人体正气,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针灸新书
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先生亲传弟子、广西名老中医王登旗教授一生致力于针灸,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现将其学术经验集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99则针灸医案 挽危救急去疴
《妙手神针:王登旗针灸医案实录》
本书为广西名老中医王登旗教授从医50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
本书由学术特色、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妇科医案、儿科医案、五官科医案、单穴医案、年谱几部分组成。本书共收录99则针灸医案,每个医案后附按语,阐述了王登旗教授的诊疗思路。全书内容翔实,选案得当,按语准确,对拓宽针灸临床工作者及中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妙手神针:王登旗针灸医案实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范郁山 赵彩娇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