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八十三年良渚古城遗址大发现
1936年,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等人在杭州良渚镇的一处水塘里发现一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夏鼐,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 命名此处古老文化为良渚文化。
1986年,中国考古界迎来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这就是反山墓地11座墓葬的发掘。在考古现场,发现大量珍贵的随葬品文物,尤其是12号墓,它所出土一件玉琮王堪称国宝级文物,是第一批被限制出境的国家一级文物。
△图为良渚王陵出土“玉琮王”,重达6.5公斤。
多遗址相*良渚古城初露端倪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连同此前发现的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使得这座古城的面貌初露端倪。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
从古城遗址可以隐约看到当年恢弘的王宫和在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其中莫角山遗址是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宫殿区。良渚人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与如今的江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